 小猴攝 白雲裊裊,青山環繞,沿臺23線這條花蓮最南端的富東公路,沿途白雲裊裊,青山環繞,有著「小天祥」的美稱;在這裡有一群阿美族人世代農耕,以六條百年水圳,灌溉層層疊疊的稻田,在群山環抱的山谷裡,傳承土地價值,守護美麗的家園,這裡是吉拉米代(Cilamitay)部落。  藍姆路攝
大樹根之地
吉拉米代位於花蓮縣富里鄉豐南村,Cilamitay是阿美語「大樹根」的意思。耆老口傳此地原是臺東成功阿美族人和卓溪布農族人重要的獵場。直到清末時期才有阿美族人來此定居,當時因看到此地櫸木樹根大到可以當作橋樑行走,便以Cilamitay為部落名稱(lami為根的意思,Ci是前綴語,tay為後綴)。
吉拉米代部落就在海岸山脈最高峰新港山的山腳下,部落裡又可分為吉路巴賽(Cilupasai有桃樹的地方)、吉路武嗨(Ciluwuhai有香蕉樹的地方)、吉拉噶賽(Cilakasai有樟樹的地方)、吉哈拉艾(Ciharray有hara魚的地方)等聚落,部落與聚落的關係,就像鄉鎮裡是由很多村子共同組成的一樣。而從原住民族人的命名方式,也可以看出其取於自然和周邊景物互動的特性。
吉哈拉艾文化景觀
吉哈拉艾文化景觀(Ciharaay)位於吉拉米代部落北方的石厝溝溪流域,早年有一群來自都歷的阿美族人看上這裡有著清澈水源及豐富魚產,在外來物種尚末侵入時,這條溪流隨處可見台灣特有種台東間爬岩鰍和日本禿頭鯊,由於這兩種魚類在阿美語皆為Hara(有吸盤魚之意),因此,族人便將這個聚落取名為「吉哈拉艾(Ciharaay)」。
吉哈拉艾聚落在2012年經花蓮縣政府公告登錄為文化景觀,類別是農林漁牧景觀,是臺灣第一個包含梯田的文化景觀。其特別之處在於,這是阿美族人在此地所創造出來的景觀,不僅有著自然生態的多樣性,還有森林、次生林、果樹、稻田、水圳等多重地景,同時也包含著聚落生活與文化,人地和諧互動的生活智慧,讓資源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續。這般人地和諧互動的生活技藝,獲得學術團體的肯定,讚許吉哈拉艾是一個活著且持續運用、生活在其中的文化景觀區。
猴子工法所開鑿的峭壁水圳
雖然早期阿美族人是以種植旱作為生,但日治時期已開始習得種植水稻的技藝,現在富里鄉是臺灣種植有機米的產區之一。稻田是濕地的一種,因為稻田從整地開始灌水,直到水稻孕穗、抽穗、開花,每期的稻作約有一百多天,田裡都是有水的,一年耕種兩期的話,稻田在一年中就有兩百天左右覆滿了水,正因為「水」對稻耕是如此的重要,位於山林的部落又無法藉由河流、地下水的方式引水,於是沿著山壁開鑿水圳,便是惟一能取得灌溉用水的方式。
吉哈拉艾在海拔300公尺以上的山區和深谷,由於石厝溝溪是吉哈拉艾的唯一水源,祖先們便隨著鱉溪支流兩側山坡開闢梯田,並沿著鱉溪主支流的兩側峭壁開鑿出一至五號水圳以及石門圳。
在吉哈拉艾的六條水圳中,石門圳根據文獻記載,大約是在1926-28年為民間原漢所共同開墾,其餘第1-5號圳則是由吉哈拉艾的阿美族人所陸續開墾,據部落長輩說,這幾條水圳都已有近百年以上的歷史了。
水圳將海脈山脈所滲出的山泉輸送到稻田,是連接著生命之源和稻田的動脈。開鑿水圳不易,需先用十字鎬敲打岩壁做出溝渠,若遇到懸崖地形,完全沒有腳可以穩踏之處,則是用黃藤綁住身體,如猴子般攀爬攀爬大樹,沿著山壁垂吊以懸空的方式進行開鑿,該工法也就稱之為「猴子工法」。
雖然近百年前在開鑿時,並沒有使用科學儀器設計水圳的坡度,但看似平緩的圳道在通水後,總是能順利的運送水源到農田裡,可見在地知識對山形地勢的瞭解!
母親之河-吉哈拉艾的百年水圳
 石門圳 藍姆路攝 水圳猶如滋養生命的血脈,吉哈拉艾的6條百年水圳,灌溉著部落裡層層疊疊的稻田,也串連起吉拉米代部落的生活與文化。標高1682公尺的麻荖漏山(新港山),是海岸山脈的最高峰,海岸山脈湧出的第一道純淨山泉,就這樣沿著吉哈拉艾長達4‚100公尺的水路潺潺流下,灌溉吉拉米代部落分布於丘陵上的15公頃梯田,生產出豐盛的糧食。
因為水源頭有麥飯石層礦的過濾,又是取自源頭初滲的水源,族人們總說這裡稻田喝的水,比人們喝的還要更純淨,祖先們在沒有精密科學儀器的輔助下,運用生活於山林、取材自萬物的在地知識,沿著山形、峽谷開墾梯田,修築農作賴以為生的水圳,卻不會為了拓展田地的面積,而將田裡的大石頭移除,或是為了解決山豬、猴子對農作的災害,就大量砍伐樹木,破壞野生動物的棲地。
每條水圳都會有負責管理的圳長,以六條水圳最大的石門圳來說,石門圳的取水口位於石厝溝溪,順著石厝溝溪與鱉溪匯合後,沿著山壁流經小天祥入口流向吉拉米代的水田區,並分為數個水圳通道,灌溉不同區域的農田。所以農民們每年都會選舉「埤長」,埤長要負責圳路從取水口到水田區的維護,像是清除落葉、颱風天後的巡視、檢查……等等。而水田區內的圳路分支,則是由該水圳灌溉範圍的農戶協力完成。
埤長不僅要巡視水圳,還要協調農戶用水、搶水的糾紛,還有用水順序;在颱風來時,要關閉取水口的水閘門,避免水圳被破壞;如果水圳因天災而有重大破損,就要擔任修復工作的發起人,責任相當重大!
位於山林裡的水圳,幾乎每兩天就需要巡視、修補,水圳的維護,其實也是阿美族換工(Mipaliu)文化的延續,在阿美族文化裡,部落就像是一個大家庭,這家的獵人上山捕獲獵物時,會邀請族人去吃山產;誰家要蓋房子,或是插秧、割稻,需要人手幫忙時,大家就會用換工(Mipaliu)的方式,你幫我、我幫你,很快地把工作做完,吉哈拉艾水圳長的擔任方式也是如此。圳長是由使用該條水圳的農民輪流擔任。
 山林裡的水圳更需經常巡視
圳長負責當年度巡視水圳,撿拾落葉、疏通圳道的工作,如因颱風遇到災情時,則是有使用到這條水圳的家家戶戶,都要派員前來協助修護,若是不願協助,就沒有使用水源的權利。百年來族人與水圳共生共榮,制定繁複的規約,持續耕種引水從未荒廢,因而延續了百年地景,造就豐富的生態以及生活文化,聚落與自然和諧共生。 更多水圳與部落的故事:http://cilamitay.wix.com/cilamit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