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先民大多世代務農,有勞動才有收成,因此有句諺語「地愛日日掃,田愛日日到」,談的便是勤懇樸實的重要性。對從事農業生產的人來說,老天爺的脾氣總是擺在第一順位,陰晴風雨、朝暉夕陰、山嵐染翠、霧靄設色,都是大自然給予的重要線索,代表著不同的成因和對應措施,絕不可等閒視之。職是之故,「晴耕雨讀」這種簡單二分的邏輯,顯然太不切實際了──豔陽高掛當然要耕作,下雨了卻也沒能閒著,不管斜風細雨還是狂風暴雨,都必須出門下田顧莊稼,否則永遠只有歉收的份,甚或落得「晚睡晚起,鍋頭吊起」(懶惰成性,餬口無望)的罵名。
勞動者的心態和技術是一回事,勞動裝備又是另一回事。在「天公落水」時節出門,防雨配備是不可或缺的,在還沒有塑膠雨衣的年代,頭頂斗笠、身披簑衣是最常見的組合。「斗笠」又稱「笠帽」、「竹笠」或「箬笠」,是將成熟竹子劈成竹篾作為胎骨,再鋪上一層層竹筍殼,並使用絲線固定,編織成寬大圓帽,中間呈圓錐形凸起。 作者不詳(1990/3/1)。[主要題名-中文:簑衣與斗笠(分類號H28/180)]。《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32/a3/fd.html。斗笠在中國歷史上出現甚早,應用範圍也很廣泛。《史記‧五帝本紀》曾記載:「瞽瞍尚欲殺之。使塗廩。從下縱火焚廩。舜以兩笠自扞而下,去,得不死。」大意是身處烈燄熊熊的穀倉,舜抓起兩頂斗笠雙臂一張,宛如鵬鳥展翼,輕盈落地後離去,從火場死裡逃生。援笠作翅,夠威風了吧?《晉書.天文志》則用:「天似蓋笠」來具象說明宇宙的構造,簡潔有力,讓人一聽就懂。後來又有李白〈戲贈杜甫〉:「頭戴斗笠日卓午。」柳宗元〈江雪〉:「孤舟簑笠翁。」張志和〈漁歌子〉:「青箬笠,綠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紅樓夢》第四十五回:「寶玉頭上戴著大箬笠,身上披著簑衣。」諸如此類,族繁不及備載。

綿寧(年代不詳)。[漁樵耕讀畫冊(一) 冊 笠澤扁舟]。《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60/75/c1.html。 斗笠兼具遮陽擋雨、搧風驅蚊功能,輕巧又實用;下田種稻、上山採茶無不適合,沒有空間限制。因此在農業時代廣受大眾喜愛,家家戶戶幾乎都會自產自製,而高雄縣彌陀鄉漯底村、高雄縣內門鄉、南投縣竹山鎮、新竹縣芎林鄉、桃園縣蘆竹鄉坑子村等地的婦女,早期更以編斗笠為副業。
客家斗笠的特色在於以竹殼(非竹葉)為主,根據《台灣的老行業》所述:「外形乍看簡單的斗笠,編製手續卻十分繁複。……編斗笠前首先得撿拾桂竹筍掉落的竹筍殼,在烈日下曝曬乾燥,再將一片片的竹筍殼反捲紮成一捆,放置在大水缸中,燃燒磺石將暗褐色的竹筍殼加以燻白、美化;其次是將竹子剖成竹篾,並削磨平滑且曬乾後,就可以在木製的笠模上面進行斗笠骨架的編製;最後在編製好的骨架上鋪上竹筍殼,用尼龍線縫牢,並在頂端收口處縫上固定用的小竹圈,一頂輕巧、耐用的斗笠即告完成。」1 作者不詳(1998/11/28)。[斗笠(笠帽)]。《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06/93/99.html。事實上,竹筍殼因為面積廣大,編製起來不算費力,最困難的步驟反而在剖竹。竹有粗細,但竹篾的厚薄必須維持在0.1公分左右,若剖得太厚,斗笠會因厚重堅硬而降低使用時的舒適感,一旦厚薄不均,斗笠骨架則容易歪斜變形甚或斷裂。因此,剖竹時精熟度很重要,眼力是否銳利、手感是否穩定、刀法是否俐落,三項要素必須均衡顧及才算合格。
一般說來,斗笠再強也只能遮住頭臉區域(像舜那樣奇幻的用法算是特例),大範圍的軀幹和四肢必須交給簑衣來保護。簑衣又稱「棕簑」,因其編織的纖維取自棕櫚樹,更精確的說,是棕櫚樹葉枯黃萎落時,那裸露在樹幹上一叢叢錯雜、粗硬的棕色纖維。簑衣看似樸實無華,其實織工頗為繁複,必須先用鐵梳把棕櫚樹葉留下的纖維一遍遍梳開,經整理、洗滌、曝曬成為棕絲,棕絲繼續搓捻成為棕繩後,再用手工一針一線綿密縫綴,整個過程極度消耗體力和耐力,且必須費時數天才能完成一件。雖然穿戴起來稍嫌笨重,但在尼龍雨衣、輕便雨衣發明之前,簑衣可是所有勞動家庭必備的避雨利器,加上材質堅固富有韌性,常可代代相傳而不壞,非常符合經濟效益,因此備受喜愛。
簑衣的基本樣式有「兩件式」和「單件式」兩種。兩件式的分作上下兩截,上截像一張弧形披肩,由背部往胸前裹住肩胛與上臂,於領口位置以釦結別住,避免鬆脫滑落。下截的設計,有些好似長版背心,於腰部正面以繩帶或釦結紮緊,有些則像圍裙一樣,遮罩住軀幹和大腿,前片和後片之間以兩組棕繩連接,發揮肩帶的作用。單件式的則把「披肩」和「圍裙」交疊處連接為一體,腋窩處同樣保留寬大的開口,以方便揮動手臂工作,優點是比兩件式的更密實,防風防雨的效果更出色。不過,根據筆者的童年經驗,無論哪種樣式的簑衣,穿上去其實同樣笨重,做任何動作都比平常吃力,速度也遲緩許多,勞動起來並不輕鬆,再加上圓形領口的棕櫚纖維,經常刺得人下巴發癢發紅,動也不是,不動也不是,整體穿著感實在不舒適。 開物國科技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年代不詳)。[主要名稱:簑衣]。《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42/b1/d5.html。相較於簡樸的斗笠、厚重的簑衣,華美又輕便的紙傘,是遮陽擋雨的另一個好選擇。紙傘因傘面塗油以防水,故又稱油紙傘,在臺灣以高雄美濃地區所產的最負盛名。其製作技術引進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約在日治時期的大正年間,由林阿貴和吳振興延請中國製傘師父來臺傳授技藝;另一種說法則是廣東梅縣製傘師父郭玉琴渡海來臺,落腳於高雄美濃,製傘技術隨之傳佈開來。因源自中國廣東,故早期美農紙傘廠命名時都冠上「廣」字,彰顯追本溯源和技術正統之意。日治時期大正年間到民國五十年左右,為美濃紙傘業的興盛時期,並於民國六十年代達到顛峰,每年產量高達兩萬把以上,和菸葉、稻米一同成為美濃地區最重要經濟收入來源。 開物國科技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年代不詳)。[主要名稱:油紙傘]。《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32/ed/69.html。但隨著工業化的高速發展,化學傘布以其輕盈、便宜、耐用的特性,以及機械快速量產的壓倒性優勢,輕易取代了紙傘的銷量,紙傘業終就敵不過時代趨勢而日漸蕭條,許多盛極一時的大廠不得不吹起熄燈號,紙傘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亦隨之急遽式微。直到民國八十年代後,臺灣的民生經濟普遍富庶,觀光旅遊業蓬勃發展,加上民眾對精緻藝品的需求日漸擴大,推動美濃紙傘業逐步轉型與觀光業和休閒性消費結合,讓紙傘褪下民生必須品的實用色彩,搖身一變成為精美的文化商品,以其特殊的地域、歷史和族群性,成為美濃地區與客家族群的重要文化符碼,並逐步拓展海外市場,實踐「在地全球化」(logloblization)的影響力。 作者不詳(年代不詳)。[油紙傘(ac_sp_B-16-02(1)_8988)]。《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51/0c/8b.html。紙傘的製作比起斗笠和簑衣更加費工,也更講究細節的精緻度。簡單說來,製作時多選用韌度高的孟宗竹為材料,再經過刨青(去皮)、削傘骨、打槽骨、串傘頭、組傘架、裝按馬(按鍵)、接傘柄、繞邊線、裱傘面、修邊幅、繪圖飾、上桐油、穿內線、纏握把、包傘頭布等一連串加工,一把美觀又實用的紙傘方告完成。由於製作過程全部仰賴手工,非常耗費時間與精力,為使效益極大化,專業的製傘師傅經常分工合作,僅專責其中幾個步驟,以精湛的手藝維持不容妥協的品質。
然而,器物的靈魂常常非關實用性,而在象徵性。早期客家婚嫁禮習俗中,紙傘是不可或缺的物件之一,新娘出嫁下轎時,媒婆會用紅色紙傘遮住新娘以求避邪擋煞,意義等同今日常用的黑傘或八卦米篩。甚至一般客家宗教慶典遊行中,也常看到將紙傘撐在神轎上做為遮蔽物,既能遮陽避雨,又兼具驅惡祛魅的象徵,而傘蓋張開呈圓形,也帶有萬事圓滿、萬物和諧的祈願。另外,在客家話中,「油紙」發音近似「有子」,因此寓有「早生貴子」之意,而「傘」字總共五人齊聚一堂,更充滿了人丁興旺、五子登科的美好想像,在勞動人口等於生產力的年代,這無疑是一個精緻但飽藏力量的符號,彷彿一片溫暖的手掌護衛著一整家子,告訴你家族的昌盛指日可待。 羅重台(1970-1980)。[結婚沙龍照系列(三一)之3]。《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6d/a6/d9.html。物有本末,全是文化和知識的結晶,被生活淬練過,一層層濃縮為眼前的樣子。或者,也像痣,那麼小,卻那麼明顯,零星幾點就畫出整個時代的群眾面容,讓他們在被歲月長浪浸洗漂淡之際,還能被輕易辨識、指認、緬懷,只要我們願意回首。當然,最好能夠往前看,譬如紙傘,從生活器具轉型成手工藝品,而後邁向文化符碼,一路走來令人驚豔。轉型當然不容易,但絕對有價值,多希望斗笠和簑衣也能如同紙傘,再度被看見、被凝視、被思考、被利用,抓準契機,踏上舞台,轉個身,變動中重生。 註1. 羅秀華,《台灣的老行業》(台北:遠足文化,2004年7月,初版),頁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