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陶土具有極高的可塑性,而製作陶器,從如何選土、淘洗、拌料、塑形、裝飾,到燒製的整套流程,需要師徒間長期的訓練才能傳承下來;因此,在討論史前文化傳統的時候,陶器的種種特徵往往就成為考古學者據以討論古代文化對於形狀與紋飾的喜好、交換貿易圈的大小,與文化特徵向外流傳或互動的重要證據。
近百年來,研究太平洋史前史的學者們所關注的重要議題: 對於距今約三千五百年前所出現在巴布亞新幾內亞俾斯麥群島的Lapita 文化叢的定義與內涵;其中南島與非南島語族文化要素的出處與流傳方式,如何深遠的影響到整個太平洋裡人群的互動模式和社會政治組織的形成過程;並且藉由歷史記憶,成為分散在不同島嶼的人群所共享的社會認同感的一部分;當地不同種族、語言、生活習慣的人群間的文化傳承關係為何,而這些過程又如何透過各地的物質文化而表現出來。其中最常被引用討論的物質文化表徵便是帶有特殊複雜裝飾紋路的Lapita 陶器(Kirch 2000)。學者們會利用Lapita陶器的製作方法、器型,及裝飾母題在各地區分布的狀態等來分析推測人群遷徙與互動的路徑,探討區域發展史及社群界線,並嘗試透過研究Lapita陶器裝飾母題的結構語法,來討論各地Lapita陶匠的製作理念與偏好是如何在陶器這種物質文化上呈現出來,再進一步從物質文化上的轉變去推論當時社會與經濟制度的成形過程為何(例如 Kirch 1997‚ Green 2003‚ Spriggs 1997‚ Chiu 2005‚ Summerhayes 2007)。
然而若想更進一步討論各個Lapita 社群在各自特殊的時空情境下,所形成的交換網絡範圍、互動頻率、人群遷徙速度與方向、社會階層是如何被創建和演變、各地區文化的發展歷程,因為不同的社會組織對於不同物質資源的掌控也各不相同,就必須考量到各個遺址的地理區域、自然生態環境、人口的組成等不同的因素。因此在研究過程中必須累積相當大量且準確度高的資料,才具備有深化討論與理解的基礎。但因 Lapita 文化叢分佈廣闊、歷時長久,近百年來所累積研究資料極為龐雜,分散在不同國家及大學的博物館或實驗室中,少有學者得以同時檢驗不同地區的材料,造成了跨區域研究的極大阻礙。因此自2005 年起,一群來自七個不同國家的考古學者展開國際合作,建立了「太平洋史前Lapita 陶器線上數位資料庫」(Lapita Pottery Online Database,LPOD,見圖一),利用數位典藏來整理、保存、分享與運用重要Lapita 遺址及陶器分析資料,利用網路與資料庫的便利性,以影像直接呈現的方式來規範彼此間對陶器觀察記錄的一致性,並結合地理資訊系統,使得全世界相關領域的研究者都能夠更容易獲得太平洋史前Lapita 陶器的相關資料,促進此一研究領域的發展 (Chiu and Sand 2005)。圖一 太平洋史前Lapita 陶器線上數位資料庫入口網頁 (http://lapita.rchss.sinica.edu.tw/web/)經過十年的努力,現在LPOD 裡共包含了63 個互相關聯後設資料定義檔來記錄主題、定義和圖表,記錄了遺址、挖掘史、地層資料、C14 定年、器型屬性與測量值、岩象和化學成分數據、紋飾屬性,以及相關參考文獻等訊息,讓使用者可以在系統內搜索或記錄這些Lapita陶器的相關資料 (見圖二)。以陶器的紋飾為例,如裝飾技術、設計元素、附加堆紋、紋飾基本方向、紋飾結構,以及數量連續性等等屬性,都已給予明確界定和編碼。一方面可以深化資料的運用與研究,也希望能逐漸累積線上學習的材料回饋給各島嶼的居民。本資料庫已是全世界擁有最多Lapita 陶器資料的典藏和搜尋系統,其中囊括了來自4 大地理區216 個遺址之資訊(見圖三),近45‚000 張的陶片標本照片,並且制定出37 大類、166 種陶器類型和4‚463 個紋飾圖樣的分類標準,成為後續研究Lapita 陶器的基準參考點,奠定台灣在南島語族史前Lapita物質文化研究在數位典藏上的重要地位,更進一步促成跨國與跨領域的太平洋史前Lapita陶器研究與長期的國際合作 (Chiu 2011)。
圖二 搜尋頁面: 使用者可以依據遺址的地理位置、遺址內部分區、器形、陶土、裝飾紋路等不同陶器或遺址相關的特徵來搜尋資料 圖三 資料庫現有的資料含括來自西南太平洋七個國家/地區的資料如何利用數位化技術保存與運用考古資料? 如何善加利用已出土的考古文物並推廣研究成果,是當今世界各國所面對的重要課題。其中一種方式便是利用數位化技術,透過雲端資料的彙集與整合來處理龐大複雜的考古標本,並且開發出能在雲端上進行運算與搜尋的使用介面,來保存重要的考古資訊、提供線上學習資料,透過不斷更新不同型式的研究功能來開發嶄新的研究議題。因此在LPOD中,陶片所有的相關資料都先經標準程序轉成適合本線上資料庫的檔案型式,以不定期更新資料的方式分享在各地區新發現的資料,以利跨國、跨區域的樣本比對與記錄。在資料庫的設計上則力求創新與務實,透過與資訊科學學者的合作,針對考古研究需求來研發新的數位工具與資料計算方式。於此同時,也在與各國學者合作的過程中,為與此相關之大洋洲七個國家與地區的文化資產保存盡一份心力,為各國政府提供當地遺址的地理位置、地質背景、遺址概況、出土文物的重要性等與文化資產保存息息相關的資訊,方便各國政府及當地人民查詢搜尋。
如何利用數位化資料拓展考古研究的領域? 太平洋史前Lapita 陶器線上數位資料庫為結合地理位置資訊與資料搜尋功能之入口型網站,搭配資料庫查詢、地理資訊系統、圖像串流等技術,其中除了提供詳細的Lapita陶器資料查詢及比對、兼具陶器裝飾主題模型辨識及地理標示功能,使得此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及使用者,能夠更容易獲得太平洋史前Lapita陶器的相關知識。使用者可藉由資料庫網站之GIS系統單選或複選特定國家、島群,甚或一遺址的不同發掘區塊,來了解Lapita陶器在各遺址之分布情形,並觀看該遺址出土Lapita陶器之照片與其他相關資訊;使用者也可以進一步搜尋陶器外觀資訊或化學屬性條件,並可以依照不同的裝飾母題在器體上的分布位置來比對陶器,並查看具該檢索條件之選項在Lapita文化區內之分布情形。另外,資料庫也提供研究合作者上傳資料與下載資料之功能,妥善保存太平洋史前文化Lapita陶器各項相關文獻與標本數位紀錄資料,有效管理並開放檔案的加值利用,作為相關學界的學術交流橋樑。
例如經由紋飾組合規律性的分析,研究者可以超越單純對比「何種紋飾出現在哪個遺址」的基礎研究方式,進一步去探究裝飾紋路潛在架構規律的延展與可能性,用新的概念去拓展研究視野 (見圖四)。再搭配器型,紋飾組合的研究可以由平面擴展到在整個陶器上的位置分佈,將陶器視為一個整體來探究不同製陶群體是否具有潛在裝飾規律,以檢證「一個製陶群體內的成員彼此間是否共享同一種製作概念」亦或是彼此間只是使用相似的藝術表現手法,但其創作理念與結構並非完全一致。
圖四 以570種被兩個地區以上所共享的紋飾數量所譜畫出的史前網絡關係圖 除此以外,各社群還偏向使用那些要素與排列去設計專屬於他們的紋飾、不同的紋飾組合在各個島嶼社群中出現的不同頻率意義為何,各式各樣的議題也將隨著規律分析、資料的完善而展開。此一成果可搭配在持續進行中的陶器交換系統研究,透過科學分析方法,探查在不同遺址出土的同主題陶器是各自產於原地,還是經過交換管道由外地傳播、輸入,以深入探討在各地的陶器生產群體在紋飾搭配上有無特殊喜好,如何藉由交換系統反映出專業生產系統的有無以及各地的輸入偏好(Chiu et al. 2016)。依據資料庫中已有陶片出土遺址、陶器類型和紋飾的種類等資料,可以與時空分佈資料結合,去嘗試解讀不同紋飾組合背後所隱含的意義。還可以更進一步去分析紋飾家族之間是否有搭配特定紋飾的習慣、不同組合比例的紋飾是否會與時間跟區域性相配、是否能夠更明確的指出Lapita 紋飾分佈及流傳的規律性等。藉著觀察Lapita文化在不同時空之中產生的流變,交叉檢驗這些結合法則是否有可能隨著文化盛衰反映出其選擇紋飾的趨勢與變化,期許可更加深入理解Lapita 的文化內涵。 引用書目 Chiu‚ S. 2005. Meanings of a Lapita Face: Materialized Social Memory in Ancient House Societies. Taiwan Journal of Anthropology [臺灣人類學刊] 3:1-47. —. 2011. 太平洋史前Lapita陶器:線上數位資料庫的建置與其對後期深化研究的效益 (Research Impacts of Establishing an Online Database for the Study of Lapita Pottery). 台大考古人類學刊 (Journal of Archaeology and Anthropology) 75:123-158. Chiu‚ S.‚ D. Killick‚ C. Sand‚ and W. R. Dickinson. 2016. Connection and Competition: some early insights gained from petrographic studies of New Caledonian Lapita pottery. Archaeology in Oceania 51:1-8. Chiu‚ S.‚ and C. Sand. 2005. Recording of the Lapita Motifs: Proposal for a Complete Recording Method. Archaeology in New Zealand 48:133-150. Green‚ R. C. 2003. "The Lapita Horizon and Traditions-Signature for One Set of Oceanic Migrations‚" in Pacific Archaeology: Assessments and Prospect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the First Lapita Excavation. Koné-Nouméa 2002‚ Les Cahiers de l'Archéologie en Nouvelle-Calédonie 15. Edited by C. Sand‚ pp. 95-120. Nouméa‚ New Caledonia: Département Archéologie‚ Service des Musées et du Patrimoine de Nouvelle-Calédonie. Kirch‚ P. V. 1997. The Lapita Peoples: Ancestors of the Oceanic World. The Peoples of South-East Asia and the Pacific. Cambridge: Blackwell Publishers. —. 2000. On the Road of the Winds: An Archaeological History of the Pacific Islands before European Contact.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priggs‚ M. 1997. The Island Melanesians. The Peoples of South-East Asia and the Pacific.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Blackwell Publishers Inc. Summerhayes‚ G. R. 2007. "The Rise and Transformations of Lapita in the Bismarck Archipelago‚" in From Southeast Asia to the Pacific: 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Austronesian Expansion and the Lapita Cultural Complex [東南亞到太平洋:從考古學證據看南島語族擴散與Lapita文化之間的關係]‚ vol. 141-184‚ Serial of Archaeological Studies [考古學專題研究叢書]. Edited by S. Chiu and C. Sand. Taipei [台北]: Center for Archaeological Studies‚ Research Center for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cademia Sinica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考古學研究專題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