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o,即達悟/雅美族,是台灣唯一的海洋原住民族,遺世獨立於太平洋之中,千百年來依循著先祖傳承下來的智慧,發展出一套與大自然互依共存的獨特海洋文化。和其他原住民族一樣,達悟/雅美族有著自己傳統的曆法,我們稱為達悟夜曆。他們生活中的大小事,都必須遵循著祖先留下來的歲時曆法及規範禁忌。而在達悟/雅美文化中,除了大家熟知的飛魚文化外,另一為外人稱道的,便是他們的工藝技術,在早期沒有任何科學測量工具的輔助下,即能製造雕琢出構造勻稱、雕工精細的拼板舟及陶製品,令人稱奇。下文將介紹達悟/雅美文化中的製陶文化。 達悟傳統夜曆將歲時祭儀分為12個月份,其中的Peytanatana(相當於國曆的八月)即為製作陶器的月份,製陶流程分為上山採土、挑石打泥、造模蔭乾、燒陶和慶祝。若希望製陶過程順利,這段期間絕對不可違犯禁忌,例如:不能至旱田除草、採芋(因旱田土質龜裂,象徵燒出來的陶器會破裂);食用芋頭、地瓜及水果時不可剝皮、削皮;禁止食用甘蔗及葉菜類;婦女不可梳頭……等等。而在製陶開始前,就必須把製陶的工具及材料準備好,例如盛陶土的木長盆(Sasawdan)、將砂石打碎的打泥石(Yoyora)、模鍋(Pasasakban)、打模型用的拍棍(Papalo)及拍板(Pipikpik)【圖一】、修整邊緣用的小刀(Ipangan)、磨光陶器外表的夜光貝口蓋(Pangogo)、包裹陶土以保溼的姑婆芋葉(Raon)、驅除惡靈的五節芒(Singan)等。
作者不詳(民國49年4月)。[以往名稱:拍棍]。《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04/78/f8.html。 Peytanatana的第一天,達悟/雅美族男士為祈求好運,會穿著傳統服飾及籐帽【圖二】,背著籐簍,沿著溪邊上山採土。採土區的四周會插上五節芒來驅除惡靈,採土前會唸一段祈福的話語,採土時眾人輪流以採土棒挖出陶土,挖出的陶土要放置在姑婆芋葉上。如果其中某人挖出的陶土品質較好,代表他的運氣較佳,就不須換人而由他繼續挖土。值得一提的是,達悟/雅美族有著公平共享的傳統,在捕魚、慶典、工作結束後,都會將漁獲、農作、禮肉或陶土等,依工作人數均分為數份,不論長幼尊卑,都可分到相同的份量。而負責挖土的人因為工作較為辛苦,所以可以多分得一份。
作者不詳(民國49年4月)。[以往名稱:籐盔或稱籐帽]。《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04/78/e8.html。
回家後將陶土放置在舖有姑婆芋葉的木長盆中,用手壓扁,挑出其中的石子,挑完石子後的陶土,要加一些水,並用打泥石將陶土中的細砂打碎,打得愈久愈好,打完的陶土也會再用姑婆芋葉包起來,防止水分流失。 達悟/雅美族的陶器製作分為陶碗【圖三】和陶鍋【圖四】二種。陶碗的作法是將模鍋倒蓋,然後將陶土放在模鍋上,慢慢用手按壓,由上往下伸展,接著再用拍棍及拍板將土打勻,使陶碗的厚度平均,然後將另外的陶土揉成圓條狀折彎後作成碗底,最後以小刀切掉多餘的部分,修整外型。陶鍋/壺的作法較為複雜,不需要模鍋,而是直接將陶土用手壓成圓餅狀,放置在舖有姑婆芋葉的木盆上作為鍋底,再將陶土捏成圓條狀,沿著鍋底由下往上層層盤繞,形成鍋壁,至上部再慢慢縮小口徑,過程中要不斷用手推平陶土。接著再用拍棍及拍板將陶鍋慢慢打實及打勻,以小刀修整壺頸及鍋口,壺頸要用船仔草綁起來預防變形。完成的陶碗和陶鍋模型要用姑婆芋葉包起來蔭乾,四周插上五節芒以避邪。造模的過程十分辛苦,需要很大的耐心和經驗,陶器的厚薄度憑任雙手的觸感和視覺,太薄時要加土,太厚時要拍打,厚度和形狀差不多時,再用手沾水抹平表面,使其光滑。蔭乾的時間視陶器的大小而定,有時也會燒柴燻乾,待陶器外層硬了以後,再用夜光貝的口蓋將表面磨光。
作者不詳(民國49年4月)。[以往名稱:湯碗]。《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04/78/f9.html。
作者不詳(民國49年4月)。[以往名稱:陶鍋]。《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04/79/0b.html。
在製完陶碗和陶鍋後,達悟/雅美族人會利用剩下來的陶土作成各種陶偶給小孩子玩,陶偶的形狀取材於他們日常生活接觸到的人、豬、牛、鳥、魚等,陶偶呈現的各種姿態也反應出達悟/雅美族的生活型態,質樸而饒富趣味,是相當受歡迎的藝術品。【圖五】
作者不詳(民國49年4月)。[以往名稱:泥戰偶]。《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04/79/63.html。
待陶器完全乾硬之後才能開始燒陶,燒陶前達悟/雅美族男士要先上山砍伐木柴,同時也會採白肉樹(Saeng)的汁液,搬回至燒陶處,燒陶處的四周仍然會插著五節芒以驅逐惡靈。搬回來的木柴砍成適當的長短後,堆疊成井字型的窯,將陶器擺至窯的中間,上面再蓋上木材。點火前會先唸一些祈福的話語,然後從上面點火,慢慢往下燒。燒陶時達悟/雅美族人拿著長棍守在一旁,不可言笑,需不時調整窯中的木柴維持火勢。燒陶時若聽到破裂聲,守窯者的臉色會變得很難看,可能是製陶過程中沒有遵守禁忌,代表著不吉利。若沒聽到爆裂的聲音,表示整個過程十分順利。燒完後族人會用Y型長棍將陶器搬出,以樹葉拍打去除陶器上的木炭和灰燼,若有裂痕,就要趁還未冷卻的時候以白肉樹的汁液黏起來防漏。達悟/雅美族人每每在工作完成後都會慶祝一番,在家中準備水芋、地瓜、豬肉等食物宴請親朋好友,以慰勞工作期間的辛勞,也分享這次製陶的過程中的趣事。 達悟/雅美族對陶器分類的相當清楚,陶器製作完成後,在使用上也有嚴格的規範,煮芋頭的鍋子不能煮豬肉,煮豬肉的鍋子不能煮海鮮,煮海鮮的鍋子不能煮飛魚,男人和女人使用的器皿也要分開,不可混用,每個陶器都有它專門的用途,使用時若發生嚴重的錯誤,就必須將陶器打破丟掉。如Pilovlovotan是為節慶時烹煮大量宴食用的,可放入大量的地瓜、芋頭;Sosowadan比Pilovlovotan略小,專煮地瓜、芋頭的鍋子;Viviniayan為專煮肉類的鍋子,但不可煮海鮮;Raratan是專煮男人魚註1的鍋子;Nanatangan則是專煮女人魚的鍋子。 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下,許多達悟/雅美族人都紛紛到台灣工作謀生,願意留在島上向長輩們學習傳統技藝的人愈來愈少,知悉製陶技術及種種規範者在現在達悟/雅美族年輕一代中已相當罕見。而近年因旅遊產業興盛,雖陸續有青年回到蘭嶼發展觀光產業,但眾多不詳當地文化的遊客大量湧入小島,造成生態面、文化面的破壞恐怕遠超過其帶來的經濟收益。傳統與現代、原始與進步間的衝突和平衡,是達悟/雅美族人永遠必須面對的難題,也是我們在瞭解當地文化的過程中,不能不去思考的課題。
註1. 達悟/雅美族將海洋魚類依可食用的對象分為「男人魚」、「女人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