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走過一條小巷,兩旁都是人家;忍不住向內覷,光線昏暗,電視開著,似有人影。這些畫面,像是一個故事長長展開,觸動記憶裡的相關情節,漫長的一生濃縮在一瞬間,飯桌、神明廳、旅行攜回的紀念品......等等,每一樣物件都像有話要講。越是在門或窗的背後隱隱微光,就越是叫人想要多看一眼。 2014年在網路上,驚喜地看到1000個台北人家網路平台上線。一開始還只有數十戶人家上傳,每一個畫面都想點開看仔細;再隔一段時日,密密麻麻彷彿真有幾千人家在網路相會,這時候網站上方的條件篩選功能,從租屋到自宅、家庭人口從一到十以上、男或女……這些選項讓螢幕前的你,像是打開哆啦ㄟ夢的任意門,穿梭不同的門窗前,一窺人們的家居生活面貌。 於是,到了年末,我們拜訪參與執行這個計畫的建築師蔡明穎,聽她談談對一千個台北人家的觀察與心得感想。 對於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當螢幕上的影像堆疊,可以看到一個世代的人們如何想像與演繹「家」的概念。蔡明穎自己選擇了客廳作為代表,她說自己長期在外工作,看到客廳就像是回到了家。並且接著提到:「有的人上傳角落、窗戶、一個生活片段的場景,這是我們原先沒有預期到的。滿有趣的是,每個人對家的看法是不一樣的。」除了空間的選擇,也有許多人上傳了家庭成員起居的影像,例如和朋友聚會、孩子睡覺、貓狗玩耍的情景,對這些人來說,家可能是由人際關係所建構起來,在屬於自己的空間裡,有這些家人、朋友、貓狗,是很重要的精神寄託。 蔡明穎個人也對租屋者感到特別好奇。獨居、十坪以下、一張書桌、一張床、一個衣櫃,看到這麼乾淨的畫面,「你會懷疑是否有人真的住在裡面。」她認為家或多或少呈現了人們內在的面向,但是在這些畫面中竟然完全看不見對家的想像,對此,她感到匪夷所思,希望更深入探究這些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想法。 從一千個台北人家看出去 一千個台北人家網站上提供了一些基本的統計資料,藉由明顯易懂的圖表,讓我們正視居住空間的總總現象與議題。 臺灣的家屋反映了工業、城市化的一些特徵,在內部空間來看有一些傾向。蔡明穎侃侃而談:「在過去某一段時間,建築師掌控了美學、住宅空間的有機性,大量生產與建蓋,平面不斷地被複製,很快地被蓋出來,卻沒有去思考,人真的住在裡面最適合的是什麼樣的空間。住宅已然成為商品,以商品化的條件去販售。一般人卻無法購買得起,房屋成為了有錢人的收藏品、投資品。不會有人真的住進去。但我們的社會需要這樣的空間做什麼呢?」 除了對家的生產模式提出看法與質疑,蔡明穎也談及對弱勢族群的關懷。以「安康國宅」為例,她描述自己曾經看過的案例,12坪左右的屋子容納一家三代,採訪時,一個房間爸媽睡、一個爺爺奶奶睡、小孩則只能睡在客廳。一家人的生活空間壓縮在一個小房子裡面,廚房的外面沒有陽台,窗戶架出去,把洗衣機…等家電放置上面,中庭也堆放了許多廚房設備與工具,成為封閉的空間。一方面人口數多、一方面收入不高,導致了這些人家居住的品質不良。 家很難有標準,族群不一樣,所需要的居住空間也不同。由這些個例,我們再延伸看到如單親家庭、隔代照顧的家庭,如何解決不同人口組成的家庭需求。像是寶藏巖,在居民大多較為窮困時,住宅的形式更趨緊密,因為需要互相照顧,幾戶人家共有一個廚房,大家聚在一起吃飯。他們所需要的,可能就非一般制式化三房兩廳的平面。 一個自由的平面如何產生,具備更多元與彈性的形式,對她而言是相當重要的議題。她提到:「對我來說會感覺到,臺灣建築的固定性有點把人們的生活框架住了。透過不同的方式回去看,我們真正居住的東西是什麼?面向有哪些?」 平台創立的構想 企圖透過平台讓民眾可以提供自己的想法,一千個台北人家在網路上玩得很亮眼。透過簡單的機制,讓大家上傳影像與資料。從更私密的地方,從民眾自己的家開始,去看看到底有哪些東西與元素,在他們的創作中、對外、對內,什麼是他們在城市中、生活裡最重要的一個地方。 網站設計將比較嚴肅的議題經過包裝,讓民眾可以用略為輕鬆的方式去瀏覽,大家產生興趣之後,再進而帶入較為深入的議題。每個人都可以抱著好奇、輕鬆地瀏覽別人的家,提出自己的觀點,在提問、比較、分析後,對居住的空間與生活的環境產生更廣泛、深刻的想法。 目前線上上傳總人數累積共有596個,從這些人家,引領我們再重新想像一次家對自己來說是什麼。在網路平台上看到別人的家是什麼,回過頭來檢視自己對家的想像。 對你來說,家是? 小時候從兒歌中,產生對家的認識:我家前面有小河、後面有山坡……。年紀稍長,則從課本中,讀到傳統民居的形式: 台灣早期居住文化,在形式上可分為院落式與連幢式兩種。院落式屬單獨建築,有一條龍(即只有廳堂且平面為「一」字形之住宅)、單伸手(即只有廳堂及一道廂房且平面呈「L」形)、三合院(即由廳堂及兩道廂房所組成,平面為「ㄇ」字形)、四合院(由廳堂、門屋及兩廂房所組成,平面為「口」、「日」及「目」字形)等形式。一般住屋,多以紅磚或土埆做牆壁,屋頂蓋瓦;還有以竹木為柱,用茅草圊壁及蓋屋頂的;瓦厝的屋脊兩端有燕尾形與馬背形。通常屋頂向前後二面傾斜,住屋內的窗,一般少又小,有時在屋頂上會留有一小窗口以引入光線。家屋的構造,以正中面做廳堂,並適度的配置房間、廚房等。平時進出正廳由龍邊進(趨吉),虎邊出(辟邪)。而廳堂前面(或後面)兩側,會伸出兩袖如「ㄇ」形的護龍,並在廳堂前及護龍前面留一塊稱「埕」的空地,以做為家族活動場所及曝曬農作物之用。 從傳統過渡到現代,臺北住家形式的演進經歷劇烈的轉變,卻鮮少有相關的描述與討論。 一千個台北人家從上傳自己的家開始,著眼於一個城市的家居面向,帶起一些有趣、深刻、敏銳、細微的觀點與省思。 家可以是堡壘、是避風港、甚或是霍爾的移動城堡,你可以上網看看網路平台上的人家,然後認真想想,家對你來說,是 _______________。 接著,再更往外踏出一步,想一想,家對我們的社會來說,是 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