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鄒族今年才分出卡那卡那富及沙阿魯阿二族,只餘下居住於阿里山地區的族人。 阿里山鄒過去亦分達邦、特富野、魯富都、伊姆諸四大社支群。現今則有大社達邦 特富野兩個及山美、新美、久美、茶山、來吉、樂野、里佳等幾個小社了。由於有關鄒族的社會文化大量調查記載,始於日據時期的日籍人類學民族學者,大致呈現了鄒族人未受外來多層面衝擊的傳統面貌。但是之後隨日人之統治,鄒族社會文化起了大變化,包括他們的傳統居住文化與住屋。 鄒族的傳統建築主要有家屋(emoo)與男子會所(kuba),另外還有田間小舍(hunou)及山中獵屋(tejoba)。各亞氏族居住之emoo及共同擁有的男子會所(kuba)組成大社(hosa);相對的,是由hunou組成的小社(denohiu)。小社也曾經有過男子會所,但是被稱為hufu,不能像kuba舉行儀式祭神(倒是,族人家屋的獸骨架也被稱為hufu)。在日據時期,約1935年,日人要求鄒族將祭祀活動分離出傳統家屋,同時有意削弱亞氏族聚居之習俗,轉而提倡小家庭,因此出現獨立之竹造宗屋(神林之屋emo-no-peisia),相對的,過去亞氏族名下居住的大型家屋因之改小,卻成了傾向生活性的本家家屋,祭儀之屋(emo-no-meoisi)。本文即有意描述這些傳統家屋變遷的軌跡與原因。很有趣的,我們發現這些變遷的原因雖然主要是日人的統治要求,另方面也有族人自我學習、適應的成分。 | | | | | | | | | | | 1958/08/15攝 | 1958/08/15攝 | 傳統家屋的樣貌 鄒族的傳統家屋與台灣其他族群的住屋空間形態上有很大的差異。主要是它有橢圓形的平面,以及兩坡帶兩頭圓錐體的茅草屋頂,這使得它的屋架必須特別設計。 屋架是由一根根木頭用綁結方式及柱頂樑方式組成,撐屋脊的柱子也很特別,兩頭各由兩根柱子斜架頂住,這四根柱子的中間是主火塘。屋子基本上有前後門,前門朝日出的方向,只能由男性出入,門右邊內部有獸骨架並放置獵具,或者獸骨架置於門外前院。後門朝日沒處,僅供女性使用,後門旁有時另有一出入口,供女性到後院餵食家豬,也供部落青年晚間約會家中閨女時出入。據稱另外還有一個門是隱藏在茅桿牆中,敵人來犯時,供家人逃跑之用。室內牆邊布置有數個四方圍閉或不圍閉的臥床台,以及一個卵石墊高的大穀倉。鄒族的住屋均落座在整平後的基地上,不同於排灣、魯凱與布農族住屋的後牆側牆嵌於山坡裡,所以建屋材料不用石板,只用木頭及茅桿作柱與牆。 鄒族的傳統親屬制度是以父系世系群傳承家產血脈,而且崇尚大家庭,一戶亞氏族本家成員可達二十幾位,只是未婚青年常住宿男子會所裡,接受訓練並擔負守衛部落之責。 既使如此,各家屋常有好幾個臥床台,以容納人口較多的家屋成員。又由於族人的住屋結構是一體成型的,大面積的家屋表示它的屋架得跟著三向度加大,因此整個屋子體積高大,茅草屋頂因為屋簷低垂,因此顯得特別壯觀。加上族人習慣前後院圍砌石垣,數十個大屋子落座在樹林中,圍繞著男子會所四周,前門均朝日出的方向(包括男子會所),形成獨樹一幟的聚落景觀,有族人稱它是樹林裡的石頭城。 傳統家屋的意義 非常有趣,鄒族住屋與聚落為什麼長成這個樣子,而且使用空間的相關習俗很特別,背後的原因是甚麼呢?鄒語稱日暈、月暈為太陽、月亮的住屋,事實上族人很看重火、光亮及紅色,認為它們代表生命力。屋子中間的火塘晚間照亮整個屋內,而前後門基本上採日出、日沒為軸線,加上屋子的橢圓平面與半橢圓體的屋頂,似乎透露族人視之為一個縮小的天體。中間有一年到頭基本上不熄的火塘,有如固定的太陽。至於男性天神來自日出方向的玉山,而照顧死靈的女性天神住在日沒方向的塔山,以及男性可穿獸皮裝束,女性只能穿植物織的衣物,更加印證了上述的說法,顯示了族人二元的宇宙觀,包括了男女性別之差異。更有趣的,台灣原住民之中有不少族群,傳統上採室內葬,以埋葬正常死亡的親人,鄒族亦不例外。倒是族人的人觀裡,人死後行動的靈piepia遠赴塔山,而不動的靈hazoo則留在家中成為家內神,且與家內火塘有關。如生前英勇的長毛公公,死後負責照顧火塘,終年不熄。而亞氏族的本家emoo之火塘,即代表了此亞氏族之hazoo靈,因為屋內地下埋著先人的屍骨,是為陰宅;活人居住在地上,是陽宅。這是族人處理家族生命與死亡很特別的文化見解。 換言之,族人的家屋透露了他們的宇宙觀、地理觀、人觀,反過來說是他們賦予了家屋特別的文化社會意義。尤其特別的,一個家屋顯示了他們分劃為二元的世界觀,同時又將二元融治於一個家屋內。住屋作為一個文化社群的物質文化,充分反映了他們無形的文化象徵系統,是一個族群具自主性文化發展的結果。但是當他們遭遇到強勢社會的統治與干涉時,種種的外來衝擊促使上述自圓的文化系統必須調適。 表1:鄒族傳統家屋喻意類比表 | | 家屋的變遷 依族人長老之說法,首先他們見到日人引入較粗的桂竹、麻竹,且用這種竹子蓋出來的房子牆很直,所以也用之取代茅桿作牆。而且把牆作一個平面,而不是像以前的曲面,結果住屋的平面變成四方的矩形,不再是橢圓的。尚且屋內的四面圍閉的臥床台,也可直接靠牆,可省力只做三面的圍壁,這很可能也因為竹牆較密,私密性較佳,且出草已被禁止,防禦性要求減低,不再需要臥床台遠離外牆。這些改變主要是自發的,至於之後的改變卻是統治者所引動的。 日人為避免大家庭與大家長一直出現,強迫族人分家,各家戶的核心化即不可免了。由1930年代的鄒族每戶平均人口數急速下降的統計資料看,就很清楚小家庭愈來愈多。這也應該與日人推動畜牧養蠶種水稻等,改變了傳統亞氏族集體狩獵、種植小米之生產方式有關。家戶核心化意味著大家屋不再需要,難怪1930年代日人統計的改良竹造屋及平地化住屋數量大增。 再則,日人認為家屋內放置獸骨架不衛生也不文明,因此要求族人把它丟棄。這就如日人要求男子會所裡,入口右側放置的出草獵得的人頭骨,拿出來埋起來一樣。事實上,獸骨架所關聯的獵神(男性)在傳統屋是很重要的祭祀對象,相對的穀倉是小米神(女性)神位所在之處。回應日人之要求,族人的確將人頭骨取出男子會所,埋在前面廣場邊的赤榕聖樹下,同時也處裡了家屋內的獸骨。倒是很有趣的,基於祭祀獵神小米神是大社裡各亞氏族老家屋(等同於亞氏族的宗屋)不可缺之祭儀。族人就乾脆另以竹子在亞氏族老家屋旁邊蓋了一棟以往沒有的祭屋,內置獵神、小米神神位,神位還做成像日本人住家內天照大神(太陽女神)神座的樣子,四片木頭做成一個呈三角形的小神龕。各亞氏族每年按時祭祀至今不輟。事實上,以往族人祭祀的小米神與獵神並沒有具象的神座,而是直接以穀倉與獸骨架為對象,顯示族人樸質的心性。 依族人的報導,不少老人家起初還不習慣住沒有穀倉、獸骨架,也就是沒有獵神、小米神的家屋。他們反而願意住在這種宗屋,因此早期竹子蓋的宗屋有還很大的,可以容納老人家起居煮食,甚至分成兩間:一是祭祀空間;一是老人房。至於分出二神的家屋因為盛穀物的容器已出現在部落,難免老鼠偷食的舊型穀倉也就消失了。加上現代化家具甚至現代化生活方式被引入,一般家庭的家屋也就愈趨現代化,包括材料、工法、格局愈加遠離傳統住屋。懂木工的日籍警佐還帶領族人偷砍阿里山檜木,又教導族人木工。先蓋了日式武館、交易所、駐在所、警舍,還打算逐步為族人蓋日式家屋,倒是上級來督查嚴禁,後來沒繼續照計畫行動。換言之,族人的家屋後來還是沒有全面的被日人同化。這是歷史的偶然性還是必然性,恐怕說不清。 | | | 表2 :鄒族傳統家屋變遷歷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