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頭的大小與形狀千變萬化。在一個人的骨骼中,即可見圓形(如腕骨中的新月骨與豌豆骨)、長方形(如頂骨)、長條形(如肱骨與股骨等長骨)、三角形(如膝蓋骨或枕骨)、蝴蝶形(如蝶骨)、動物形象(頸椎棘突的外形類似長頸鹿的頭部、腰椎棘突的外形類似馴鹿的頭部)等各式骨骼。(圖一)其大小亦可差之千里,可從小於1公分的豌豆骨,到大至數十公分的肱骨、橈骨、尺骨、脛骨、腓骨與股骨,前者(豌豆骨)與後者(肱骨等長骨)差距以百倍計。同理,厚薄變化更可見於同一塊骨頭,其中以肩胛骨與薦椎二者之厚度差異最為明顯:薄處小於1公分,但厚處可至數公分。當然,這種變化多端的特色在骨頭須要修復時,即造成了一種有趣且相當具挑戰性的氛圍,骨頭就像一份精緻的立體拼圖,而愈複雜的骨頭在須要修復的時候,所代表的拼圖級數愈高。 牙齒與骨頭除了可以表現年齡的差異(如乳牙與恆齒的替換)以外,性別、疾病、運動或職業所留下的痕跡也可以從骨骼的形狀來了解(現代科技使我們也可以運用DNA的分析或骨骼的切片等技術來進一步的佐證相關的證據)。在性別的差異上,如頭骨上的乳突(位於耳後)、眉心突起程度(眉上脊)、上眼眶內側與顴骨相接處之平滑度與厚度、枕骨外側隆凸(後腦偏下方處)、下巴中心突起都是可以用於分別男女的主要特徵。而且,上述五個特徵皆是特徵愈明顯者,愈可能為男性。(圖二)然而,眉上突起與枕骨外側隆凸等特點與肌肉的活動頻繁程度也有密切關係。肌肉活動度愈高,顯示出的外表型就愈粗壯。以肺結核為例,它的病理特徵出現最頻繁的位置是在脊椎骨上,而且是首先發生於胸椎的椎體上,嚴重時,整個椎體會變得非常的薄(圖六),然後整個脊幹也會隨著變形。這些現象於觀察骨骼或是照X光、CT scan時,都會顯現出來。 | 圖二.1:頭骨上的乳突(位於耳後) | | 圖二.2:眉心突起程度(眉上脊) | | 圖二.3:上眼眶內側與顴骨相接處之平滑度與厚度 | | 圖二.4:枕骨外側隆凸(後腦偏下方處) | | 圖二.5:下巴中心突起 | 本文即以臺南烏山頭遺址出土(距今二千多年)的人骨來闡明上述種種現象。烏山頭遺址位於臺南縣官田鄉嘉南村烏山頭水庫與烏山頭社區之間的平原﹙嘉南平原與新化丘陵的接觸帶﹚上,東距烏山頭水庫約1公里(圖三)。該遺址因1920年嘉南大圳的興建而發現,其間,曾有人報導渠道兩側可見人骨與大量的陶片,但相關的出土文物文獻報告僅見於1923的佐山融吉、1929的甲野勇與1959的國分直一,然而,該遺址的相關研究報告必須延至1992國道新建工程局的南二高沿線環境影響評估才正式開始。該遺址文化層出土之遺留,包括陶器、石器、動物骨骼(含貝殼)、骨角器、人骨、植物種子等。其中,1999年的搶救發掘於該遺址發現了35具人骨墓葬與4具狗墓葬。 於35具人骨中,2009年底至2013年已整理典藏完成的人骨計有13具,分別是B2、B3、B4、B5、B6、B7、B12、B14、B19、B24、B25、B26與B28,其中,B3、B4、B6、B14、B26與B28是介於2-8歲之兒童,且僅B6與B26的骨骼保存狀況良好,其餘4位兒童的骨骼保存狀況皆偏差。另外,因為年齡太小的個體多半因其骨骼未發育完成而易於辨別為女性,因此所有兒童皆未進行性別判斷以避免錯誤的性別歸類。具可供觀察之病理現象之兒童,亦僅B26一人,B26也沒有明顯的病理現象,但可見額骨縫未完全癒合,且頂骨、枕骨間有一疑似已癒合之切割痕(圖四)。兒童以外,成年個體計有7具,其年齡分布為20歲左右2具(B2與B12)、30-40歲3具(B5、B7與B25)、40-45歲2具(B19與B24),其男女比為5:2(僅B12與B24為女性)。換言之,目前已整理典藏完成的13具人骨中,B3、B4與B28為最小個體(2-3歲)而B24為最年老個體(45歲)。 於病理現象上,骨贅(即俗稱之骨刺。圖五)最為常見,幾乎20歲以上的個體都可以於脊椎椎體上見到輕微至嚴重的骨贅,這種現象也可以見於臺中的清水中社遺址(距今一千多年)或臺南的三抱竹遺址(距今二千多年)。 骨折的情形不多,但仍可以見於少數個體,如B12的右橈骨骨折與B19的左側肋骨骨折。另外,B7與B24為一個烏山頭遺址出土人骨的兩個特殊案例,前者可能患有肺結核而後者可確定患有退化性關節炎。如本文前述,肺結核若感染至骨骼,其特色之一即胸椎椎體會壓縮變薄,而這個情形恰見於B7的胸椎椎體(圖六),除此以外,B7肋骨骨頭疑似曾受感染、大腿骨(學名稱之為股骨)頸部亦發現骨骼異常生長現象 (drainage canals。圖七),這種大腿骨頸部的異常生長或可以說明B7可能也有化膿性細菌(如Staphylococcus aureus 與Streptococcus )的感染。目前針對肺結核可能存在的現象,筆者的團隊正在尋找可以進行古代DNA研究的團隊,一旦古代DNA也證明肺結核的存在,B7的肺結核現象將成為臺灣肺結核病例的首例。 | | 圖六:左圖上方紅圈處為壓縮變薄之頸椎,下為正常形態之胸椎。 右圖為同一胸椎,但可見右側已壓縮變薄而左側仍為正常形態。 | | 圖七:骨骼異常生長現象 (drainage canals) | B24最特別之處在於其變形的肩膀,特別是左肩(圖八)。其左肩變形的情形,於病理上說明該個體長期脫臼,並因長期脫臼而可能導至化膿性細菌的感染(其他明顯的感染點如大腿骨頸部與膝蓋骨),而於社會現象上則可以說明烏山頭遺址的史前社會應該已存在社會互助的現象(B24不僅身為女性、左肩長期脫臼,又是目前已知最年老的一位個體)。除了因化膿性細菌的感染所引發的骨髓炎以外,從各部位的骨贅生長情形也可以得知B24具有退化性關節炎。 雖然牙齒受遺傳的影響較大,但如同骨骼會生病,牙齒也會因環境影響而產生病變。就遺傳因子而言,可見B5的下顎側門齒天生缺牙且下顎第三臼齒異常生長、B12的齒列不正。就環境因素而言,烏山頭的7具成年人骨亦可見多種現象。首先,B2、B19與B24都疑似有以牙齒工具化使用的現象(現代的例子就是長期抽煙斗或是用牙齒去開瓶)。其次,B12可見琺瑯質發育不全(enamel hypoplasia。圖八),換言之,B12於幼年期曾有營業不良的情形發生,其原因可追溯至當時的生活條件較差,也就是說,B12小時候可能有食物不足或衛生條件不好所造成的寄生蟲偏多等現象所引起的貧血。最後,B5、B7與B25都可見牙周病(圖九),這一方面可以說明當時的個人衛生條件不好,但也有可能說明當時的飲食已以糖類為主,很可惜,目前已進行的同位素分析結果暫時指出烏山頭遺址出土人骨無法進行同位素分析,所以我們也無法得知當時當地的史前人以何種食物為主食。 | | 圖八: B12正門齒的琺瑯質發育不全 | 圖九: B7 下顎骨囊腫 | 一般人可能對人骨有很大的忌諱、對食用的家畜或家禽都不會花太多的心思,但其實,骨骼本身可以告訴我們許多故事。從一塊骨頭的大小與形狀,到一具骨骼的整體狀況或一群骨骼的聚集情形,我們可以以小看大,從骨頭的出現看到一個社會的人口組成、健康狀況、族群關係、風俗習慣、社會認知與生活環境。舉例來說,從上述烏山頭遺址出土B24人骨,我們可以推測當時的史前人類可能有社會互助的行為產生,從B12,我們也可以推測當時有一段時間的生活條件可能不好(無論是缺乏糧食或是寄生蟲現象)。另外,藉由遺址的動物骨骼,我們也可以這些說明了解當時年代中的動物有哪些、當時的整個生態環境的概況(肉食動物→草食動物→植物→古環境部份重建)。從上述種種骨骼的特點,我們可以了解骨頭蘊涵了濃濃的自然與文化色彩,換句話說,骨頭的世界是多彩多姿的。 網路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