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盞燈,環環扣成,轉到不同的角度,內環會幻化出不同顏色的光線。 這一盞燈,叫做「光儀」,設計的靈感來自古時觀測天象的渾天儀,被描繪在一件典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的圓墨上。 我們從小在課本上讀到渾天儀,古代用來觀測天象的儀器,用以推算日、月、金、木、水、火、土等行星的運行。讚嘆古人智慧的同時,卻未曾想像過,在今日,渾天儀能夠開啟現代設計師對光的想像。
「光儀的設計,表達現代對古聖先賢智慧的敬意,讓過去的冒險探索精神,透過現代設計來表達與傳承,以過去的意志為光,照亮現代人未來的腳步。」設計光儀的張宇翔同學說。 他在受訪中,提到自己想要找出代表東方文化、尚未被人所發掘、可以吸引大家的設計,試著在功能、創意、美感、實務間尋求平衡,對他而言,如何不喪失典藏文物原本的意涵,是最困難的挑戰。 也正是他對探索典藏文物的熱情與企圖,讓他在2015年春末「金點新秀設計獎-數位典藏獎」一千三百位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得到金獎。擔任評審、並於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參與「數位典藏橋接計畫」的張文櫻主任在訪談中,與我們分享她對這次競賽的看法。
觀察近一、兩年間的設計獎,可以看到臺灣學生的設計力很強,在國際獎項中屢獲佳績,關注的面向也越來越廣,從社會關懷、到弱勢族群的需求方面……等等,陸續有許多優秀的設計作品出現。但是,當大家設計的實力相當時,如何在作品中突顯特色與差異?張文櫻特別強調在地文化意涵的重要性:「在設計中,融會應用典藏的文化意涵,能讓作品更有生命力,並賦予作品故事性,讓使用者產生共鳴。」
設計若缺乏脈絡,往往流於不知所云。張文櫻觀察過往的相關設計競賽,參賽者一昧追求創意的展現,但作品缺乏邏輯,難以看出設計者真正要表達訴諸的意圖,以及落實於生活應用的潛力。將數位典藏資源導入設計競賽中,恰能形成一股推力,讓學生們藉由博物館、典藏機構的文物,試著在設計中說故事,讓作品更添文化意涵。
「創意、創新的來源應該要有文化的基礎」張文櫻在設計展的攤位上與學生進行實際的交流與對話後,她有感而發地說:「運用典藏素材,比較能夠讓你的設計作品講出一個道理來。」在典藏•台灣聯合目錄上,每一張圖像在數位化時,都有建立詮釋資料,紀錄藏品背後的文化、故事與社會脈絡,設計師在融會應用後,能夠將其意涵進一步轉化、傳遞給想要對話的消費者。這樣的設計作品,不僅具有在地特色,也帶著典藏文物橫亙歷史的情感,最能夠形塑臺灣的品牌。
如何運用數位典藏的文物,張宇翔藉由這次的參賽經驗,分享他的看法:「數位典藏是打開設計師的一扇門。對設計師來說,很重要的是物與物之間的堆疊。設計師所在做的工作,便是將看到的東西經過發想,進一步轉化成為設計。所以閱歷越多、收藏越多,要做設計發想時,在腦中,物與物互相融合,便能轉化成為新的東西。」他也特別希望藉由這次的參賽作品,讓大家看到:原來我們還有這些古老的文物,提醒人們進一步想到:原來我們還有許許多多的文物;設計師打開這扇門,讓人們再去發掘過往的歷史與故事。
用一盞現代的燈,闡述古老的文明,照亮那些藏於博物館中的文物,透過不同的光線折射,讓我們看到設計融合典藏,一種說故事的新方法。
相關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