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物陳列館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自1986年成立後,即以保存及展示收藏的文物為要務。館內的文物,都是史語所的老前輩,頂著寒風烈日發掘,或到各地蒐集及收購得來。而為了更有故事性地展示這些「來自碧落與黃泉」的文物,本館以其歷史意涵及考古情境為展示主軸,於2002年重新開放。 面對知識公開,文化共享的時代,本館除了展示典藏文物,策畫多元主題的展覽之外,更希冀能成為群眾欣賞文物的平台,讓文物走進生活。文物不只是學術研究的材料,不只是展場上的物件,不只是圖錄上的圖片,我們運用創意,讓文物在千年之後,文創再生,說著自身的故事,以一個有著溫度的面貌,走向人群。 千年後的文創再生 藉由我們對於文物的熟悉與瞭解,盡可能在發想與設計上,讓產品展現文物的歷史故事及其文化意涵。以下介紹本館文創產品: 我們將「與佛有約」拓片特展中,刻鑿於崖壁的線刻觀音經像拓片,線描燙金於封皮上,不僅「祈願」平安,也祈求見觀音像而發菩提心。便條紙內文部分,則是南朝劉宋時期的造像記中,一家人虔誠拜佛祈願,迴向未來的拓片圖像。運用動畫製作的原理,讓一家七口,隨著紙張動,一位一位走出來拜佛祈願,更象徵佛教造像題記中的實踐力。 不同以往只專注在甲骨圖像與文字,我們將甲骨挖掘出土時的「不完整」與研究整理後的「完整」,藉由「動手玩」拼圖時的「拼湊」,來體驗研究人員「綴合」甲骨的過程。讓商代的甲骨不再遙不可及,用「拼圖」體會「甲骨綴合」,勝過千言萬語的文字說明。 | 帶卜辭龜腹甲 | | | | | 「帶卜辭龜腹甲拼圖」,正面及「拼湊拼圖、綴合甲骨」。 | 設計概念取自清代道光27年的文殿試小金榜(典藏號:037046)的「金榜題名御守」:繡上「金榜題名」,不夠看,我們更「耍心機」地在御守內,放入一張可以寫上名字的小金榜,幽默地呈現「狀元及第,榜上有名」的趣味。 | 金榜題名御守 | 「虎人董事長」則是運用商代大理石虎首人身立雕的造型,讓產品在賞玩與使用之中,突顯文物的特色。原大理石材質轉換成山毛櫸公仔;強調老虎的立耳、張嘴露齒、跪姿,設計成可夾名片的耳朵、可咬鉛筆的嘴巴、可存放便條紙的腳踝;因虎首人身而取名為不唬人的「虎人董事長」。 我們利用商代玉象腿部的凹槽,崁入了看不見刀片的拆信刀,潤飾了大象殘缺的長鼻,簡化了大象身上的紋飾,完成了手感溫潤、令人愛不釋手、不像拆信刀的「象不象拆信刀」。 粉絲:喔馬尬!這個好古錐喔!是啥呀? 館員:這個「象不象拆信刀」呀 粉絲:不像呀!不像拆信刀呀!他是啥子? 館員:啊就「象不象拆信刀」呀! 粉絲:啊就不像呀! 館員:…… 雖然以文物為發想起點,但以商代大理石梟形立雕為原型的「梟鉛筆機」,卻是「逆向」思考而成型。最初的設計萌發,是木製文具削鉛筆機。削?梟?傻傻分不清。靈光乍現,決定要讓本館「稀世之珍──西北岡1001號大墓」特展裡的石立梟與大理石梟形立雕「單挑」,看哪位適合化身為「梟鴞削……鉛筆機」。與多家設計廠商討論後,顧及量產需求,我們選擇了木質公仔;考量造型設計,大理石梟形立雕「PK勝出」,擔綱演出。 除了「逆向」考量外,設計過程中也會面臨文物造型與產品結構的不協調。例如「梟鉛筆機」設計的過程,就發生了古代造型與現代設計的衝突。我們曾一度想要將梟的嘴喙弧度、頭頂上的羊角、側面的人耳以及脖子等特點,全部表現在產品,希望打造文物的現代「分身」。 | | 實驗中的梟鉛筆機:彎曲的鳥喙、雷射刻劃頭頂的羊角與人耳,以及一體成型的脖子。 | 但因大理石與木頭的材質差異,石頭雕刻與木頭雷射的視覺落差……只好朝「剪、減、簡」設計。讓產品在古今距離裡,複製與改變之間,客製與量產之中,運用巧思,取得平衡……「梟鉛筆機」於焉誕生。 | | 梟鉛筆機 | 我們反思:強調文物的原型,雖是文創再生的重點,但哪些特色該保留,哪些該省略,哪些該強調,哪些又該稍加改造?雖然難有客觀標準,但美感經驗將會是一個取決的衡量。 如同我們選擇帶有「豐收」寓意的填硃卜辭龜腹甲來設計「甲骨文馬克杯」,試圖打破了文物圖像須完整的思維,不把整片甲骨放在馬克杯上,僅取出卜辭的甲骨文字,並將顏色改成了帶點流行感的青花色,搭配天圓地方的杯型,打造具有故事性又風華典雅的「甲骨文馬克杯」。以文物為主軸,用創意作連結,讓美感來修飾,不只是讓文物圖像「硬著頭皮」印刷在產品上,我們視文創為一種文物千年後的再生。 | 填硃卜辭龜腹甲 記載「丙子」這一天,貞人「韋」, 他用正問「我受年(我會有好收成)」 和反問「我不其受年(我不會有好收成)」 來卜問今年農作物會不會有好收成。 | | 甲骨文馬克杯 | 最佳的代言人 除了設計文創,我們向外擴展,嘗試透過多元的介面,讓歷史文物不單單只是出現在書本或博物館裡,更可以環繞在生活周遭。我們邀請「跨越五湖四海,飛入千家萬戶」的郵票來擔任文物「代言人」。2014年12月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精選本館珍藏的殷墟文物,發行「中華古代文物郵票──殷墟」,並與史語所共同舉辦郵票發行典禮。 | 「中華古代文物郵票──殷墟」小全張 | | 「中華古代文物郵票──殷墟」發行典禮 | 殷墟文物三千年來,首次以郵票的型態登場,而本館趕搭這「三千年的等待」,策畫「暢郵殷墟──郵票中的殷墟文物」特展,展出郵票上的八件文物,以「商代大理石虎首人身立雕」為原型,設計「石虎郵筒」,並推出「暢郵殷墟明信片」,來場「整體行銷」。 | | 明信片風格的「暢郵殷墟」特展海報及「暢郵殷墟明信片」搭配殷墟郵票的情境照。 | | | | 商朝殷墟明信片搭配殷墟文物郵票,再蓋個殷墟牛方鼎印章,連墨水都要選牛方鼎青銅器的顏色,投入石虎郵筒,還有甚麼比這更「潮」,更「商潮」。 | 文物與郵票,雙向代言,互惠加值。郵票因歷史而精彩;而文物搭乘著流通的郵票,更貼近我們的生活。文物因「可被使用」,而與群眾有了更多接觸的機會,因「與人互動」而有了更有溫度的面貌。 而經營社群網站,也增加了文物與人們互動的機會,營造人們感受文化魅力的友善氛圍。本館藉由經營臉書粉絲團,暫時拋開學術的嚴肅,運用想像力,帶著幽默的口吻,介紹文物,訴說深藏其中的故事。 | 粉絲團每週一物的文物介紹,跳脫刻版的文物描述,盡可能以有趣的聯想, 打開一扇想像的窗,引導觀眾進入文物的世界。 利用知名電影的角色形象破題、聯想, 跨越時空,將東周文化的八瓣華蓋立鳥圓壺po上臉書。 | 想像力為文物加溫,幽默感拉近文物與群眾的距離。文物不再只是遙遠的歷史,而是活靈活現,觸手可及的故事,讓更多人能親近文物,感受歷史。文物「加」的,就是這個價「值」。 創意加持,文物加值 創意無限,文物加值的方式有無限的可能。以本館的經驗來說,典藏文物加值,除了商機之外,我們最努力以及最渴望增加的「價值」,就是讓文物說故事,再多說一點;人們靠近文物,再多近一些。讓人們生活在文化裡,文化生活在人群中。 | 磨墨書僮「梟鉛筆機」與甲骨文「吉羊」春聯 |
歷史文物陳列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