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的臺灣正是經濟大幅起飛的時刻,工商業熱鬧非凡的景象中,記憶深處無法忘懷蓋樓房工地的樣貌。竹子搭建的鷹架,一車車的紅磚、砂石、水泥,工人們不分男女由綁鋼筋,設置板模,灌水泥到挑起沉重的扁擔,將材料一簍一簍送上樓,重複上述的步驟,通常需要兩到三年才能看到樓房成形,讓人們入住。工地蓋樓期間我也有建築夢,常在傍晚或假日與玩伴偷跑到工地中,撿拾地上剩餘的砂石水泥,加上殘磚碎瓦蓋起心目中的城堡,那段歲月大概是我這一生最接近「建築師」的時刻。 曾幾何時「萬丈高樓平地起」的速度早已超乎想像,路上不見工人手拿圓鍬攪拌泥砂,工地外圍不再髒亂,取而代之的是漂亮的綠圍籬,並種滿各種花草植物,鋼筋少見了,變成一車車的鋼骨結構,曾經世界最高的101大樓,不再一磚一瓦。我讓兒子玩積木,但是他喜愛砂石勝過樂高,每次到大安森林公園,最愛到沙池裡玩,提著小水桶裝著沙寶(玩沙的小工具),加水拌沙由地基打起,先蓋圍牆再做主體,打造他心目中的無敵城堡,我也愛玩泥沙,只是在路邊的機會少了。 圖一、泥壺蜂到滲水處吸水 生態界中有一群特別的建築工人,雖然同是胡蜂科的成員,但不像虎頭蜂以劇毒、群體攻擊以及巨大的巢聞名;也不似異腹胡蜂屬喜歡躲在暗處,製作牛舌形巢片,被騷擾時雙手高舉如抗議般群情激憤,牠們是酷愛單兵作業的「泥壺蜂」。總是獨來獨往於積水處或泥地中,看到牠們忙碌的來來去去,對於生態總充滿好奇心的我,忍不住尾隨其後一探究竟,一天下來總算稍有眉目,牠們花最多時間的是找尋築巢的位置,讓我想起長輩常說找房子要「坐北朝南」的方位好,因為日出東方或夕陽西下(西照日)的日照太過強烈,如果房子面向北邊,冬季時的東北季風太濕冷,所以泥壺蜂也有牠們的智慧,無論在森林間或是建築物旁找地點,都符合幾個原則:陰涼、通風好、濕度穩定、陽光不會直接照射……等,然後才開始找水源吸取水分,無論是山溝或是雨後積水處,離牠建築基地路程短最重要,吸取足夠水分後飛到泥土上將水吐出與泥砂混和,泥壺蜂使用嘴(大顎)與前足不斷地攪拌,就像是水泥工不斷地翻攪砂石般,並將之調整成球狀,這顆濕潤泥球與泥壺蜂的前胸大小差不多,我想這應該是牠們可以搬運重量的極限,看著牠叼起泥球,吃力地飛往築巢處開始牠的工程,一次次的吸水,一球球的叼回,不斷地沏土抹壁後充滿原創力的「泥壺」出現了,壺口特意留下了一個小洞口,目的是將為了日後育幼所需而抓回的毛蟲放入,待食物充足,產下卵粒,封住洞口後,便成為了孕育下一代的溫床。每當在野外發現辛勤的泥壺蜂,我總會想起小時候的工地與泥砂,還有我的建築夢。 圖二、製作泥球 圖三、泥巢 圖四、泥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