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寫詩的季節。台灣有句諺語說:「春天後母面。」說的是春天的多變,總是「晴時多雲偶陣雨」,令人捉摸不定。古代詩人往往在遊春、賞春、傷春、思春等各種景況下,細細地吐露出春天的心事,留下不少佳篇。以宋代為例,台北的國立故宮博物院就珍藏著多件描摹春天的書法佳作。 來時不似人間世 日暖花香山鳥啼 -吳琚 書七言絕句 蔡襄(1012-1067)是北宋仁宗時期的重臣,與文學家歐陽修(1007-1072)是同朝好友,擅長詩文、書法、茶藝。這首〈訪陳處士〉詩收在他的《端明集》裡,卻因南宋書家吳琚(生卒年不詳)書寫後更加知名。 橋畔垂楊下碧溪,君家元在北橋西;來時不似人間世,日暖花香山鳥啼。 陳處士,即陳烈(生卒年不詳),早年曾治舉業,進士未第後即選擇不仕之路。在蔡襄知福州時,擔任過福州教授,以研究古代禮儀知名。從詩的內容看,應是蔡襄初訪陳烈時,對他的住家環境留下深刻的印象。 久在官場的蔡襄,不免案牘勞形,心神疲憊,因景生情轉而羨慕起眼前朋友閒雲野鶴般的生活。一時「四感」都敏銳起來,第一句說橋邊的楊柳枝條垂入清澈的溪流裡,是一種視覺美;末句寫陽光暖和、花香撲鼻、鳥聲悅耳,則把觸覺、嗅覺、聽覺全都用上了,用心體會陳處士家居環境的美。心眼開了,世界也就變得無限美好。 吳琚的書法,主要是學自米芾(1051-1105)。明代董其昌(1555-1636)曾評論他的書法,說吳琚「自米南宮外,一步不窺。」因此,吳琚的若干作品,曾被誤認為米芾書寫的,但吳琚的大字寫得特別好,後世有很高的評價。 這幅吳琚的《書七言絕句》不僅詩文美、書法筆意灑脫、章法靈動。在書法的形式上,也是至今中國存世書法中第一件立軸作品。在此之前,書法的主要形式是手卷,即橫式的書法。這件立軸不只是南宋僅見,即使在明代中葉以前也是少有的。曾有學者指出它可能是由古代屏風演變過來的,但尚無定論。 這是一首春天的詩篇,是詩人用心體會大自然,感受到一種「不似人間世」的深刻美感。蔡襄的詩,因吳琚的書寫,讓我們再次領略春日裡「日暖、花香、山鳥啼」的清新優美。 年年欲惜春 春去不容惜 -蘇軾 黃州寒食詩帖 蘇軾(1037-1101)貶黃州,是因寫詩「譏諷政事」,在新舊黨爭時落人口實而起。黃州在今天的湖北黃岡,北宋時,仍是地處偏荒。但外放流貶的坎坷歲月,卻使得蘇軾在詩文和書畫上有了更高的成就。 蘇軾是歷史上才華洋溢又幽默曠達的文人,他貶到黃州時因俸祿減半,又要養一家上下數十口人,才由老朋友幫忙,謀得一塊廢棄的舊營地,讓他開墾種植。「東坡」之號始於此;「雪堂」之名,也是因為蓋了幾間房子,在大雪紛飛中完工而取名的。 《黃州寒食詩帖》是兩首五言古詩,在元豐五年(1082)清明節前夕,東坡四十七歲時所寫,是傷春悲憤的詩。書法由細小疏朗而逐漸變大變快,線條也因情緒起伏而頓挫張揚,如第二首的「破竈」、「塗窮」、「死灰」都寫得特別的顯眼醒目,應是詩人內心傷感的自然流露吧! 其實,東坡初到黃州時,最早寓居在定惠院,院東的小山上有一株海棠,東坡曾多次賞花、飲酒於其下,也曾寫下美麗的詩篇:「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獨,嫣然一然竹籬間,桃李漫山總粗俗。也知道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因海棠亦是由西蜀流落此地,與雜花野草共伍,東坡與之有同是天淪落之感。 蘇軾 黃州寒食詩帖 自我來黃州,己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闇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己白。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己,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裏。 空庖煮寒菜,破竈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帋。 第一首詩,寫詩人到黃州已經歷三次寒食,每年都想珍惜春光的美好,但春光雖好卻常拋人而去,今年春雨又下得特別多,已使春天蕭瑟如秋。加上自己身子欠安,在愁臥中聽到海棠花謝,紅白的花瓣散落在泥污裡的消息,頗生傷感。頓覺好花經雨、殘紅落泥,如同被大力的造化在不知不覺中背負而去,令人無可奈何;又像生病的少年,在一場重病後,頭髮頃刻間化為灰白。明顯是借花自喻,倍增悲慨! 第二首詩,寫的是眼前的處境。春江水漲快侵入門裡,雨勢仍傾瀉不已,小屋好似漁舟,置身在茫茫烟水中。空蕩蕩的廚房已無食物,只好採些野菜來烹煮,殘破的爐灶也無柴火,不得已燒些仍未乾透的蘆葦。原不知寒食已屆,只見到烏鴉銜紙錢做巢才猛想起,又是每年一度清明祭掃的時候了,但此時想要回到朝廷,難如登天;想要回歸故里,被限制居住的戴罪之臣,那兒也去不了,家鄉又何止萬里之遙?真是境若窮途,心如死灰。 處境難堪,心情不好時,春天又偏偏蕭瑟如秋。但上天給東坡磨鍊,無論是千古文章如《赤壁賦》、《後赤壁賦》或〈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沙湖遇雨〉等噲炙人口的詞,都創作於黃州的苦難日子裡,更印證了古人所說的「詩窮而後工」的道理。書法亦然,《黃州寒食詩帖》也成了中國三大行書之一,是書法史上抒情寫意的代表作。另兩件是王羲之(307-365)的《蘭亭序》和顏真卿(709-785)的《祭姪文稿》。 春來詩思何所似 八節灘頭上水船 -黃庭堅 花氣薰人帖
黃庭堅 花氣薰人帖 花氣薰人欲破禪,心情其實過中年, 春來詩思何所似?八節灘頭上水船。 這是黃庭堅在元祐二年與朋友唱和的一首詩,用草書寫成。從詩的內容看,有點調侃的性質。北宋的當朝駙馬王詵(1036-?)雅好詩文書畫,傳說中的「西園雅集」就曾邀請了十多位知名的詩人、畫家、書家、禪師在他的宅院裏行藝文交流,盛況可比東晉時王、謝子弟在暮春時舉行的「蘭亭雅集」。有一次王詵寫了詩,請人送去給黃庭堅唱和,卻碰了釘子,之後多次派人催詩,都無功而返。後來王詵想出一個妙計,天天只差人送花過去,看看詩人和不和詩?此計果然奏效。但詩中多少有些挖苦的意味,試譯如下: 你頻送花來促我和詩,濃郁的花香己薰得我坐立難安。你不想想我已是過了中年的人,作詩並不容 易呀!春天來了,但作詩的靈感像什麼呢?好比納洛陽八節灘頭逆水行舟般的艱辛呀! 這幅草書小品,是黃庭堅存世的草書中較規整的一件,有別於黃氏其它大開大合、放筆揮灑的狂草。全幅用筆沉著穩實,筆筆精到,行距疏朗,字與字間幾乎不做連筆,僅「破禪」、「何所」兩處牽連。從字裡行間,可以感受到詩人書寫時心情的閒適從容。 其實從黃庭堅的詩集翻看,元祐二年是他詩作豐收的一年,單單與蘇軾相互唱和的詩就有數十首,用洛陽險灘逆水行舟來比擬作詩之難,恐怕只是唱和對象不同,而有的推托之詞吧! 舞蝶迷香徑 翩翩逐晚風 -宋徽宗 詩帖 宋徽宗趙佶(1082-1135)是個藝術家皇帝,雖然後世將他排入昏君之列,不僅國亡身虜,最後慘死在距離故土遙遠的五國城(今黑龍江省依蘭縣)。但他對書法與繪畫的貢獻,卻是中國藝術史的重要的一筆。 故宮收藏的《詩帖》,是徽宗存世書法中字體最大的瘦金書,這種楷書是隋唐楷書成熟以來,極富創意與個性的楷書。瘦金書實為「瘦筋」、「瘦勁」的美稱;加上徽宗皇帝喜歡道術,以金為吉,後人以「金」代替了「筋」、「勁」,音既相近,也表現出對御書的尊崇。 公有領域,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5925431) 宋徽宗 詩帖 穠芳依翠萼,煥爛一庭中,零露霑如醉,殘霞照似融。 丹青難下筆,造化獨留功,舞蝶迷香徑,翩翩逐晚風。 這首詩,應是描寫春日牡丹盛開的景況,也抒發徽宗做為畫家的喟歎。試譯如下: 盛美的花朶依托在翠綠色的花萼上,華彩照亮了整個庭院。花上殘留的露水,在晚霞照拂下,醺紅如醉,快速消融。繪畫有它難以充分表達的地方,大自然總是密藏著它的精微,彩蝶迷戀著花香彌漫的路徑,在晚風中翩然起舞。 詩人描寫眼前充滿生命力,又隨時可能消逝的美景,即便擁有繪畫的本事,也不能完整的表現出造化之美,令人迷惘,又令人一往情深。這似乎是雅擅丹青的宋徽宗,訴說著自己的心事,面對創作的局限和感傷吧! 大字《詩帖》是宋徽宗瘦金書成熟時期的作品。全幅用筆瘦勁峭拔,風神灑脫,下筆迅捷,時有飛白,充分表現出多能的宣和皇帝,在九百多年前揮毫時瀟灑自得的形貌。 以上宋人四帖,都與春天有關,且都以豐美的詩、書呈現。吳琚用了灑脫的行書表現蔡襄詩作細膩的春色之美;蘇軾借海棠落泥、春雨連緜書寫出自身的傷感;黃庭堅被花香薰得勉強作詩,仍不忘調侃當朝駙馬;宋徽宗描寫了稍縱即逝春花之美,也訴說出創作的局限。不同的人生際遇,不同的生命體驗,也讓我們透過近千年以前的筆跡墨痕,體驗著他們的憂苦悲歡。 編註:本文圖片皆由《數位文化電子報》編輯而成。圖片來源為《典藏臺灣》、《維基百科》與《Wikimedia Commons》,詳細出處請見各圖下方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