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掛印封侯(平步青雲/馬踏飛燕/馬上封侯) 創作者:李庚錞,2016。
在漢文化的歷史中,剪紙技藝的流傳淵遠,起源於魏晉南北朝,直至今日。唐朝 李商隱有《人日》詩曰:「鏤金作勝傳荊俗,剪彩為人起晉風」所描寫的正是唐朝人效法魏晉南北朝的風俗,所謂「鏤金作勝」就是指將金箔刻成花樣,在人日相互饋贈。南北朝 梁 宋懍所著《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髮,又造華勝以相遺」。這些所剪裁的花樣,若是花草,就稱「華勝」;若為人物就稱「人勝」;若為幾何圖形就稱為「方勝」。藥王孫思邈於《千金歲月》一書,記載「唐制,立春,賜三省官彩勝,各有差」,說明唐朝皇帝將「彩勝」作為立春之日賜與臣子的一種禮儀制度。唐朝 段成式所著《西陽雜俎》亦有記載:「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紙小幡,或懸於佳人之首,或綴於花下;又剪為春蝶、春錢,春勝以戲之」,可見在唐代當時立春日,剪紙已成為一種習俗。 童話大王安徒生也是位熱愛剪紙的創作者,曾在給摯友梅西歐夫人的信中寫道:「剪紙是詩文創作的開始。」不單是剪紙本身帶有詩意,圖紋中更隱藏了許多符碼,等待著我們去解密。在漢文化傳統剪紙當中,善於將多種物件組合在一起,形成理想中的美好意象,達到「以音象形」、「以意構象」及「以象構意」的效果。這些剪紙圖紋常具有迎福僻邪、消災解厄的寄托功能,人們對於豐衣足食的幸福渴求,人丁興旺與長壽健康的願景,皆假借剪紙圖紋來展現,這也是剪紙文化不斷長久流傳的因素之一。現代生活雖然相較於古早便利富足,但如祈求家族興旺、所愛之人平安健康的情感,仍是相同。 現代的剪紙創作者,除了可以重新詮釋過去的古老圖紋外,更可應用現今語彙與地緣特色於圖紋設計上,甚至可以添入新產生的傳說故事、時事、角色、動植物等,如台灣原住民邵族中,代表智慧與預知的貓頭鷹;與達悟族生活密切的飛魚;代表愛情的玫瑰;代表母親的金萱與康乃馨等;或是採臺灣本土的原生種動物來重新演繹生肖符碼(如圖2)。
這些創作親近在地生活,靈感源自這塊土地,以圖紋堆疊故事,也透過對不同領域知識的了解,展現對生活環境的熱情和關注。
圖2,臺灣原生種_生肖系列書籤 創作者:李庚錞,2014。 以下介紹兩個年節期間實用的剪紙教學。第一個是「飯春花」,其原始意義來自河洛話「剩」和「春」同音,取其「年有餘糧」之意。這個習俗,大都在「辭年」時舉行,日本人鈴木清一郎撰《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載:「除夕下午,要舉行『辭年』,在家廟或住宅佛廳前,供上三牲或五牲以及甜粿和發糕等,焚香、燒金紙、行三拜九叩禮,這時要在神前供上『春飯』。所謂『春飯』,就是用小碗裝上飯,飯上插紅紙人造花,神佛前各供三碗,灶神前供一碗。這種花叫『春仔花』或『飯春花』,這種飯也可以稱作『過年飯』。因為『春飯』和『剩飯』福佬話為諧音,意思就是一年之中不論如何吃,也永遠會有『剩飯』,目的是討個吉利…」。
製作材料準備:紅色的美術紙、糨糊 (或白膠、雙面膠,但因為祭拜後會火化,較不建議使用)、竹籤(或香腳)。
製作方法如下:
1.先評估所需要的飯春花完成的大小,將紅色美術紙裁切成合適的尺寸。
2.對摺後,自由地裁剪創造飯春花的圖樣,一般都會有花朵、春字、錢幣等元素。
3.完成後全部攤開,將竹籤(或香腳)黏貼在對摺線上。也可以用金色的顏料或紙張,裝飾細節。
第二個為「團花」。如無門慧開禪師所作詩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春天正是萬物復甦的時候,剪個專屬自己的花朵,圓圓滿滿好氣色,來振奮鼓舞一下精神,面對充滿挑戰的一年。製作材料準備:漂亮花色的色紙或宣紙,建議使用較薄的紙張,並挑選非蠟光的紙材。
使用技法為三摺法,將圓分作六等分的方式。製作方法如下:
1.正方形色紙角對角對摺兩次,再依照型版摺出兩條摺線。 型版用法:兩個角在下,一個角朝上,垂直角對垂直角。
2.攤開後摺成像可麗餅盒的樣子,將上方未重合的部分修平。
3.拿剪刀開始創作,重點是兩邊的對稱軸線不要完全地剪斷,否則會分解成六片零件 。
4.鏤空得越多,最終的成品就越精美。可以先從簡單地鏤空,練習到比較複雜的線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