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彿還在眼前,一九二六年 你用彩筆描繪的嘉義街外 受到殖民帝國的垂青 一九三三年你勾勒出來的中央噴水池 溫暖的陽光灑過金黃的土地 你的雙眼如此柔和,愛情 隨著油彩一筆一筆吻遍了嘉義 | 旅行地圖:追尋大師的足跡 | 我帶過幾次嘉義社區大學所辦的「追尋大師的足跡」這類走讀嘉義的活動,但在撰寫這條有關陳澄波生活記憶的路線時,總覺得用第三人稱來陳述,不夠真切,我心想如果這條路線能由畫家親自來帶路,帶領讀者一步步走向他畫中的嘉義街道,那該有多好!因此,這條路線是訪談陳重光老師,由他回憶和父親陳澄波之間感動的美麗人生,經由陳澄波家族成員們細細地解說,讓每幅圖畫都似乎都還活著,用質樸的油彩訴說著那美好年代。 ● 藝術地景1:初試啼聲--《嘉義街外》(1926年第七回帝展入選) | | 圖一:嘉義街外,1927,陳澄波。 | 圖二:嘉義街外現貌(筆者攝) | 1926年,東京美術學校三年級生陳澄波,以一幅《嘉義街外》入選第七回,象徵最高榮譽的日本帝國美術院美展,同時這是台灣西洋畫入選帝展的第一人!陳重光老師回憶道,得獎後父親把畫送給當時市政府,放在郡役所門廳,不過二二八事件發生後卻不見了,現存畫作是從日本帝展的畫冊上拷貝下來,所以是黑白的。「這條路以前是大水溝,把它封蓋起來變成路,那時正在施工,加蓋到康樂街口……」陳老師指著1926年的畫作,一邊和現在的情景作比對描述,而畫中的廟宇就是下一個停留點溫陵媽廟,陳澄波在入選帝展隔年重繪畫作的上半部(圖一),就是從溫陵媽廟開始畫起(圖一左方近景一帶)。 當你駐足現場,你會驚覺現場有三幅同名畫作並列,黑白那張是已失迭的原作,亦是得獎作品,隔年陳澄波重繪了畫作的上半部,而另一張模糊的作品,請你仔細端詳它的尺寸,即豁然開朗,比一張A4紙張還小的多,這是畫家用來構圖和練習的小作品。 | 圖三:《嘉義街外》街頭畫架,國華街和垂楊路口(筆者攝)。 | ● 藝術地景2:玩耍的回憶--《溫陵媽祖廟》 | 圖四:溫陵媽祖廟,1927,陳澄波。現改為朝天宮。 | 往國華街漫步前行,過了康樂街,請發揮你的想像力,此時你正由《嘉義街外》畫中的農家風光,邁向現代文明表徵─立有電線杆的嘉義市區,目前電線杆的位置還是和畫作中的電線杆幾乎立在同一側。到了延平街街口就是溫陵媽祖廟(圖四),這座廟多次出現在陳澄波的畫作中,創廟的媽祖神像是由泉州溫陵人士橫渡黑水溝攜來的,所以稱為溫陵媽廟。 陳老師憶起往事,從其他長輩得知,這是離祖家最近的廟宇,父親小時候最喜歡到廟前看布袋戲,後來也常帶著幼年的陳老師來此拜拜、在廟埕玩耍,甚至連陳老師的長子立栢也在此度過一段童年,可說是維繫多代祖孫的家族記憶。不過畫中古廟在二戰美軍轟炸中燒燬,所幸佛像已先移至城隍廟,光復後廟宇重建,神像也迎回供奉,連西城門守護神白虎媽祖也被請來此,更因為與北港媽有繞境往來,後來改名「朝天宮」。 ● 藝術地景3:陳澄波故居《初秋(老家)》 續往前行,位在國華街181巷連接忠義街63巷,一條長約數百公尺的小巷弄是昔日嘉義人出西城門通往府城台南最近的道路「府路巷」,可惜路已封死不通了。府路巷旁就是陳澄波故居(下圖),當我尋問畫室在哪裡時,陳澄波的長孫陳立栢先生從1934年拆房子的事開始談起。 從前,陳家是有很好店面、面寬六米的宅院,後來歷經拆路和族人分居,陳澄波家僅剩十坪的居住空間,因此不可能有多餘空間設置畫室,陳澄波曾說過:「我的畫室就是大自然!」像是《玉山積雪》(下圖)就是在拆完路的蘭井街上,向東望寫生完成的。幾乎九成五的畫作都直接在寫生現場完成,接著拿回家給家人欣賞幾天,修修改改,等油畫乾,就捲起來收藏。對於小時候的生活空間,陳老師更有詳細的回憶,縱深狹窄的客廳放著幾幅畫,以前記者來訪問時,若想拍張陳澄波與四、五十號圖合影的照片,甚至得跑到對街才足夠讓畫面容下二者。洋溢著幸福表情的陳老師,甚至回想起父親在上海當教授,全家人共居的那段時光,同樣沒有畫室,畫作都是父親在學校完成,每天晚上都拿七、八張淡彩速寫回家,一起圍著爐火、一邊分享上課的趣事和點滴,就像《家人》那幅畫的情形一樣。 後來陳老師搬家了,老家租給賣冰的,名叫「咱台灣人的冰」(圖七),似乎傳承了陳家實實在在的精神,蜜蕃薯是這裡的招牌,而所有配料和糖漿都是自製的,特別一提的是這裡自熬的桂圓糖水,採龍眼肉熬煮而成,甘甜濃郁,內蘊龍眼果肉的糖水是獨門醬汁,難怪生意好到要取號碼單排隊。 | | 圖八:咱台灣人的冰(筆者攝),蘭井街249號,13:30~21:30。 | 慢慢散步到西市場,這是昔日陳家採買日常用品和食材的市場,同時這也走到了《嘉義街外》畫作中的透視消失點。 ● 藝術地景4:《夏日街景》(1927年第八回帝展入選) 到了大通(中山路)上,請你站在台灣銀行前望向中央七彩噴水池,1933年陳澄波由西望向東,在此畫下《嘉義中央噴水池》作品,我非常喜歡詩人向陽用優美詩篇來形容這幅畫:「一九三三年你所勾勒出來的中央噴水池,溫暖的陽光灑過金黃色的土地,你的雙眼如此柔和,愛情隨著油彩一筆一筆吻遍了嘉義。」 清朝時這裡原是西門外的防禦空地,因位於諸羅城垣尾端,一般人稱桃仔尾,從百年前日本人在此建蓋噴水池後,迄今仍是嘉義市中心,也是陳澄波最愛的寫生地點。他分別以東、西、南、北等四個視野去詮釋同一地點,而這四幅畫都被製成街頭畫架,一起放在第一銀行前的榕樹下供人欣賞,我們正慢慢走進陳澄波畫中的焦點─中央噴水池,聽聽畫與人發生的真實故事。 《夏日街景》(下圖)是1927年第八回帝展的入選作品,幾年前郵政總局和北美館合作,以台灣前輩畫家作品製成「台灣近代畫作郵票」,造成郵友和畫迷的轟動,其中一枚郵票正是《夏日街景》。 陳立栢老師曾對著畫中的紅色建築提出討論,有人猜是為了構圖才畫成公會堂,也有人說是當時的高級菓子店「日向屋」(下圖)!但因畫作完成時,陳重光老師正在襁褓中,所以已無從考證,不過日向屋還在原地,就是「新台灣餅鋪」。 陳老師接著分享一個小故事,陳澄波寫生作畫時喜歡與民眾互動,使得不少後輩受到啟蒙而習畫,知名的藝術家張義雄就是小時候曾在中央噴水池看陳澄波寫生而感動「名氣這麼大的畫家,態度卻如此親切!」遂以此為榜樣習畫,後來父親常關心他,如果有到外地寫生,會邀他去見習,甚至常畫到忘我而沒吃飯,卻會拿三毛錢讓他先去吃飯。後來張義雄憑著自己努力,成為台灣早期的第二代畫家。 | | 陳澄波在《夏日街景》的帝展畫作中遠景那棟雄偉紅磚建築,推測就是當時的高級和菓子店「日向屋」,草創於二十世紀初,二次大戰後這些日籍糕餅師傅和老闆被遣返回日本後,店中的夥記盧福就頂下了這間店,易名新台灣餅鋪營業迄今,店內依舊販賣創店時期的人氣自製品,日式饅頭(左圖)、羊羹、紅豆麻糬、奶油泡芙等,而日式饅頭是延用日治時期的原名まんじゆう,其實就是和菓子,是東洋風味十足的糕餅店。 現任的老闆盧昆常回憶,小時候的圓環就跟陳澄波畫的一模一樣,是個小公園,他常去公園灌土伯仔(蟋蟀的一種)和乘涼,可惜後來白河大地震,承租二樓的餐廳引發大火,桃仔尾的人都逃到這,眼睜睜看著大火一口一口吞嗜整個街區,後來這裡改建大樓,許市長將中山路拓寬,小公園也改建成中央七彩噴水池,成了現今的這個模樣。 | 圖十三:新台灣餅鋪的日式饅頭(筆者攝) | | | 盧老闆得知我把這家店安排在「追尋大師的足跡」的最後一站,遂跟我分享一本台灣第二代畫家李秋禾的畫冊,李秋禾是國畫大師林玉山的得意門生,擅長畫火雞,而林玉山家族和陳澄波家族為世交,兩人同為東美的學長、學弟,亦是畫友,老闆父親跟李秋禾交情匪淺,同時家中六兄弟還是擔任助產士的李太太接生的,而李秋禾的兒子李伯男,日後也耳濡目染,成為美術教師,投身地方基層美術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店內所有商標全是由李秋禾設計的傑作,禮盒上的福喜二神、包裝袋上琳瑯滿目的各類商標圖騰,可以一窺當年販賣商品的多樣化。他還取新台灣的「new」鑲嵌在蝙蝠肚子上畫成商標(下圖),蝙蝠代表福氣,也跟父親盧福的姓名雙關。只可惜早年忙著做生意,這些珍貴的商設手稿都不知是寶,沒能保存下來,唯一收藏的畫作《火雞》也毀於當年的地震大火。 光復後,林玉山「姻」緣際會變成盧家的親家公,而在此同時盧福熱衷棒球,栽培五公子盧瑞圖從小打球,他是五十年代七虎少棒隊隊長及王牌投手,得到全台冠軍後,遠征美國威廉波特,為國爭光,被視為民族英雄,親家公大喜畫《虎》(下圖)相贈,現復刻版也高懸於店中,而店門正對的中央噴水池也正豎立著1931年KANO野球隊遠征日本甲子園獲亞軍殊榮,隊中王牌投手吳明捷的銅雕,彼此相互輝印,而創作者蒲浩明教授,恰是陳澄波當年最疼愛的外孫。 陳澄波和林玉山,分別為西畫和國畫的大師,影響地方藝術發展寓意深遠,嘉義藝壇均視其為精神導師,亦是學習與創作上的典範。而1938年的首回府展,嘉義子弟大放異彩,多人入選,陳澄波的女兒陳碧女也名列其中,台灣日日新報以斗大的標題〈嘉義乃畫都,入選者佔二成〉為這個藝術人文都市,下了一個最好的註解。 我們追尋大師的足跡,走讀陳澄波生命中常駐足停留的感動場景,感受畫都的藝術氛圍和人文底蘊,邀請大家來畫都嘉義小旅行。 ◈ 延伸閱讀 .陳俊文,《嘉義小旅行--散步23.5°》,2013,上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