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2016第一屆數位創新盃全國電子書設計大賽(5/2-9/19),資策會於今年3-6月期間推廣「數位典藏美學新商機-電子書創新應用工作坊」,共4梯次,含實作課程,希望鼓勵台灣各界對電子書製作有興趣的人士,利用數位典藏的成果素材,創造多元的數位文本。
12月13日的「運用數位出版與電子書服務拓展商機」課程,則是今年度電子書製作推廣活動的尾聲。負責當天研習也是引言人的簡陳中先生(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文創科技組組長),說明本場次研習目的,主要是幫助參加者了解國內電子書送存流程、電子書轉存的文本結構,以及電子書當前的產業趨勢與相關平台等。其預期學員是先前已上過電子書製作者,或國內出版業者。
第一場「典藏機構的電子書送存與閱覽」,國家圖書館呂寶桂主任為學員介紹國家圖書館的數位化工作與近年來該單位所嘗試的各項電子書推廣計畫。國圖目前已經有一個專門的「電子書刊送存閱覽服務系統」(E-Publication Platform System‚ EPS)供國內電子書出版品申請電子書的ISBN,作者也可以在出版時自行設定其出版品的線上開放權限。值得一提的是,呂主任也講到最近為國圖電子書爭取上架華航的成果,其與國外廠商接洽、挑選適合上架的電子書等等經歷,都非常有趣。呂主任也透露國圖正在努力,未來也希望透過有線電視將電子書推廣到家裡。
第二場「文本結構優先—用InDesign打造EPUB非知不可的豆知識」,業界專門教授InDesign的黃震中老師,從「文本標記」的觀念切入,希望破除大多數製作電子書者,認為InDesign無法做出乾淨、漂亮的電子書的迷思。黃老師先介紹最基本的標記語法Markdown,搭配Notepad++,說明如何對純文字檔進行簡單的標記,再利用市面上免費電子書轉換平台,如電電轉換器、Pandoc等,就可以快速製作一本簡單的電子書。不過,黃老師也特別提到市面上免費的電子書轉換平台,仍存在著資料保存上的風險,且沒有圖形轉換功能,較適用文字為主的電子書。黃老師認為只要掌握文本結構,善用標記語言調整好InDesign的輸出樣式,InDesign也可以做出不錯的電子書。
黃震中老師介紹電子書作品 第三、四、五場偏向國內電子書業者的經驗分享。第三場「以古鑑今:2000-2005年國家圖書館古籍文獻典藏數位化計畫與數位化產品製作的經驗」,講者宋慧芹老師有數位典藏的背景,後來因興趣投身兒童電子書繪本市場。她談到過去待過的兒童數位出版公司與系統業者的溝通問題、營運策略,導致錯失商機等經驗,值得作為投身數位出版者之借鑑。另外,宋老師也介紹了幾個兒童電子書繪本的實體作品,讓我們了解目前兒童電子書的內容,除了有多媒體動畫外,通常都會搭配語文學習,配合點讀筆等工具,幫助閱讀。
第四場「Kobo登台—國際電子書平台的美麗與哀愁」,由Kobo的莊媛晰經理,淺介Kobo的發展背景與目前在台灣上線的問題與反應。Kobo是目前全球僅次於亞馬遜、第二大的國際性電子書平台,發跡於加拿大,2011年被日本樂天集團併購後,著手經營亞洲電子書市場。莊經理坦言,雖然許多人看好Kobo進軍亞洲市場,但由於Kobo長年經營歐美的電子書市場,其運作方式與亞洲地區截然不同,因此在營運上發生許多衝突,都尚待克服。他們目前除用低價促銷希望激起台灣數位閱讀市場的反應,也努力克服內部跨國團隊的合作問題。其中,莊經理提到Kobo的KWL自助出版系統,可提供個人出書與上架到Kobo的服務,但目前這套系統尚未中文化,在Kobo解決跨國營運問題之前,這套系統的發展前景,恐怕還有待觀望。
最後一場「Kono電子雜誌的服務與應用」,是Kono的張毓純總監介紹他們自家平台的創立理念、營運目標與平台服務。與Kobo國際性、集團性的團隊結構不同,Kono是近5-6年才成立的20-30人的新創公司。他們強調使用者經驗分析,也認為「閱讀」的範圍很大,因此決定在紛雜的數位出版界中專注做好「雜誌」的數位出版,並致力將平台內的雜誌做到能「跨雜誌」、「全文關鍵字」搜尋。張毓純總監談到,他們認為現代讀者並非不愛看書,而是只看自己想看的。因此如何讓讀者快速找到他們想讀的東西,就非常重要。
Kono為了做到這點,已開發出將文章迅速「拆篇」的系統工具,只要出版社提供雜誌,他們就能將出版品全部轉為單篇、且可供全文搜尋的檔案。另外,平台針對每篇文章都會自動產生PDF與HTML兩種格式,以方便不同閱讀習慣的讀者使用,並提供讀者對文章有分享、推薦,甚至是評論的功能。值得注意的是,Kono平台也提供數據分析,可針對讀者的閱讀行為,做個人化推薦,或讓讀者建立個人的閱讀清單。Kono未來還打算與個別雜誌合作,希望規劃一系列從「看」到「買」的計畫,並希望進一步為個人或企業打造專門的電子雜誌圖書館。
 莊媛晰經理介紹Kobo
 張毓純總監介紹Kono 此次研習對電子書完成後的送存、轉檔與營運方面,提供了相當豐富的介紹,也讓人思考「數位出版平台」的平台功能,應該要跳脫出傳統出版只是「出版」的框架,去構思一整套較有「連結性」的平台內容。使用者的體驗應不限於「出版品」本身,而是整個出版、閱讀平台的加值服務。有好的服務體驗,使用者才願意了解出版品,使用出版平台買書或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