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故宮博物院雖典藏數量甚多的中文古地圖,但當年文物南遷時,舊藏清宮輿圖並非全部移至台灣,仍有相當多的歷史地圖並未隨文物南遷,至今仍存於中國大陸許多典藏單位;其次,清中葉以後因兵燹波及或被掠取等種種因素,也有大量中文古地圖流傳至海外。這對於某些課題的研究,無法提供完整的材料。有鑑於此,遂有尋訪流傳海外散失的明清歷史輿圖的計畫構想。從2009年起前後三年,得到國科會的補助,到英、美及日本等藏圖較多的圖書館,尋訪流散海外的中文古地圖。輿圖當作第一手資料,目前已是學界共識,若干單位已積極著手整理所典藏地圖並希望建立古地圖研究平台。2013年,我應法國教育部人文社會基金(Fondation Maison Sciences de l'Homme,即FMSH)之邀,前往法國國家圖書館調查該館典藏中文古地圖並協助編目;清查結果,整理多出比該館原先編目超出兩倍的數量。 海外訪圖最初的構想,是透過學術分享交流與海外中文歷史輿圖蒐藏單位合作,共同製作數位圖檔,以保存或將來連同後設資料庫連結上網,以供學術研究使用。此舉與早年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動搜尋的「海外遺珍」目的相同;稍有不同的是,取回的資料透過網頁數位連結,提供更周密、更廣泛的學術資源。
這項目標原先計畫在國立故宮博物院「明清輿圖資料庫」的基礎上,再擴充更多輿圖的連結。計畫選定各典藏單位的地圖,儘量與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之古輿圖相互關連或明確知道為傳統中文歷史輿圖;並製作的資料庫,作為日後彼此數位連結的基礎,這項計畫的資料庫可隨時徵集而擴充。 [1]海外尋訪散失中文歷史輿圖,不僅為傳統輿圖的研究提供豐富實物資料,補足不同歷史時期刻印、繪製地圖失傳、缺漏的脈絡,也反應了歷史時期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及雙方對地理、地圖認知的差異。
2013年,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出版《皇輿搜覽-美國國會圖書館所藏明清輿圖》,並於2014年七月建立《數位方輿》網站(http://digitalatlas.asdc.sinica.edu.tw/)提供全文與地圖檢索。將徵集的資料全數公開以利學界使用,此舉甚獲好評。2015年,大英圖書館中文歷史輿圖的公開,是接續美國國會圖書館明清輿圖解讀後的作品,全書選定英國大英圖書館館藏一百二十八組、幅中文歷史輿圖,作詳細的解讀;所選定的地圖在網頁製作完成後,亦將公開供外界瀏覽、參考。
大英圖書館所藏中文歷史輿圖特色
英國大英圖書館與美國國會圖書館並稱全球圖書館雙峰,兩館地圖數量的典藏相去不遠;大英圖書館各類型地圖收藏超過四百五十萬張以上,堪與美國國會圖書館地圖的藏量相埒,兩館亦同為海外典藏中文歷史輿圖兩大重鎮。大英圖書館中文古輿圖的量有兩百張(冊)以上,數量亦直追美國國會圖書館;館藏中文歷史輿圖大多為手稿官繪本,時間斷限以清代中期至晚期地圖為大宗。
就收藏的地圖內容來看,美國國會圖書館的明清歷史輿圖以刻本、印本居多,而偏重在行政區畫的全國總圖、各省政區畫圖及河工水利圖;這或許與國會圖書館收藏地圖的來源有關。[2]而大英圖書館所藏中文歷史輿圖,大致為河工水利圖、政區圖、城市交通圖及類似水彩寫景的地景圖;其中以軍事營汛的駐守、沿海設置的砲臺或海岸線測定的深淺、淤沙分佈的地圖居多,而且大部分集中在長江口兩岸、浙江海岸地區及廣州、澳門一帶的勘測地圖。時間斷限大多為十九世紀中葉前、後時期所繪;當中許多輿圖的圖面上,尚存有使用者硬筆註記的英文說明或補充若干資料。圖面上的資訊顯示,這批中文歷史輿圖,當年曾被中、英方使用過,因此它的實用與準確,應有相當程度的可信。第一次鴉片戰爭前後(1839-1842)英國在長江、江浙及廣州至澳門的沿海地區,調查探勘用力甚深,判斷這些圖的取得與當時英國的調查有關。
淮揚水道圖 (局部) | 圖片節錄自:《方輿搜覽》
廣州至澳門水途即景 (局部) | 圖片節錄自:《方輿搜覽》
大英圖書館所藏的中文古輿圖,大部分都是官繪手稿或進呈輿圖;刻印本的數量相對少。但它們與清宮舊藏的歷史地圖,在風格、技法與訴求的重點迥然不同。就地圖本身來說,它們是以質樸的筆觸直接描述所要表達的重點;若干地圖更不在意地圖繪製的傳統規範,直接以繪圖者的訴求,強調圖面的訊息。因此,這批地圖對於史料保存的價值不容忽視。許多地圖圖面顏料色澤的鮮艷,若不深究圖中資訊,恐怕被當作素人畫家的繪畫作品。面對這些作品,讓人驚訝傳統中文古輿圖內容、技法的多樣性。
一般而言,手繪圖的繪製常針對特定的目的或對象而繪製;手繪圖配合貼說或檔案,以圖及奏摺並呈的方式來說明事件或突顯若干事實,這是傳統中國地圖發展史上的一大特色。但我們從大英圖書館所藏的手繪圖中,發現手繪圖並不全然是單一孤本,它也可能摹繪自原本或同圖複製數幅。館藏的中文輿圖中,就出現了幾幅明顯來自同一來源的摹本;或者兩幅圖一前一後相互臨摹。而這些彼此臨摹但又不像是複製存查的副本,推測其原因在於防備原稿流失而保留副本;或分屬駐守不同地區的兩單位所有,後被英方陸續獲得。
大英圖書館館藏中文歷史輿圖部分或來自原清宮舊藏輿圖,其中如:〈乾隆南巡駐蹕圖〉(登錄號Or.12895(f.15))、〈自杭州行宮遊西湖道里圖說〉(登錄號Or.13994.9.c)、〈江西十三府道里圖〉(登錄號Add. Ms 16356)即疑為清宮所流散的地圖。國立故宮博物院院藏一件十四幅一組的〈江西省輿圖〉(平圖021298),全套內容幾乎與大英圖書館〈江西十三府道里圖〉完全一樣,毫無疑問,兩套圖為前後摹作;其中祇存在些微的不同,而這些微處正透露了〈江西省輿圖〉係稍晚的作品,摹自〈江西十三府道里圖〉。大英圖書館所藏〈江西十三府道里圖〉繪於康熙二十一年(1682)前後,而國立故宮博物院院藏〈江西省輿圖〉判斷繪於雍正九年(1731)至乾隆八年(1743)之間。
乾隆南巡駐蹕圖(局部) | 圖片節錄自:《方輿搜覽》
江西十三府道里圖(局部) | 圖片節錄自:《方輿搜覽》
大英圖書館中文歷史地圖研究的聯想 當地圖的研究逐漸匯成一門學科後,地圖研究的方法及方法論因應而生;研究人員從不同角度進入地圖的世界,或將地圖研究的成果直接與史學研究相結合,由此得出閱讀地圖的新視野。這對地圖的研究起了加深、推廣的作用。
面對一幅地圖,首先該解決的是繪圖年代的判定,因為地圖既是反應現實的產物,就當還原它應處的歷史位置,如此才能清楚掌握該圖所表達的訊息。將地圖繪製時代不甚精確地定在清前期或清後期,雖是不易出錯的判定,但對地圖的解釋實無多大的意義;同時將時代的分期以前期、後期的區分,也不是嚴謹的學術分期。
地圖內容既是反應現實的材料,因此任何一幅地圖必定留下若干繪製時代的訊息,判定時代的分期一定有線索可循;因為繪圖者根據現實的改變而繪製了地圖,改變的訊息自然留在圖中。或者因為改變的訊息不明顯,而無法遽斷年代,但時代風格或個人繪製技巧,還是會不經意的留在圖中。因此,時代的風格,基本上是判斷繪圖時代的一個大方向;但時代的風格畢竟是繪圖外部的技法,研究人員仍需檢視圖繪的內容再下斷語,無法望「圖」生義。
地圖研究雖講究方法,但「方法有時而窮」;換句話說,研究方法的適用需根據不同的狀況而定。研究地圖不能有墨守成規的心態,一味地恪守某些約定俗成的見解,難免出現年代錯置的窘境。例如,圖中避諱字體固然是一項年代判斷參考的標準,但中文字體的書寫,除正楷工筆正體外,尚有缺筆、避諱或簡體、異體並行使用;並非所有異於正體的中文字都是避諱字。舉一明顯的例子,傳統中文古地圖中,「寧」字出現的比例甚高,這是因為地名中出現許多「寧」字;研究者須判定其中的差異,要全面參考圖面上相關資訊再下結論。其次,地方區域圖所反應的訊息過於瑣碎,正史或官書的記錄無法一一詳記,特別是州、縣轄下鄉邑村里地名、橋樑、堰堤、社學的記載,這些沿革或變化有賴於私家筆記或地方志書的求證;這也是傳統中文地圖研究非常鮮明的一項特色。
另外,地區圖中的政區圖與軍事轄區圖,研究者不察而混為一談,則政區與營區所轄範圍可能判斷錯誤。其實,歷代各地方的行政區域與軍事轄區管轄的範圍,或許重疊但不盡然完全一致;換言之,軍事管轄範圍與行政區的行省的轄區常因實際情況而不盡相同,特別是遷就於地形、地勢的關係。在大英圖書館所藏中文軍事歷史地圖中,部分藏圖明顯反應出清代綠營營省與行政管轄的行省,轄區範圍不同的事實。如館藏〈金華協及所轄營汛圖〉(登錄號Add. Ms 16361(D))即為明顯例子,圖中包括金華府城及所屬金華、湯溪、武義、永康、東陽、義烏、浦江各縣及縣屬各營汛;但行政區劃上金華府轄下八縣,本圖獨缺蘭谿縣。按蘭谿縣汛於雍正十三年(1735)因其地勢、里程離衢甚近,而改歸衢鎮中營分防,因此未繪入本圖。
金華協及所轄營汛圖(局部) | 圖片節錄自:《方輿搜覽》
圖面上的訊息固然是解開繪圖年代的關鍵,但也可能圖面的資訊隱晦不彰,難以提供判斷年代的訊息;或圖中資訊與繪圖年代明顯相差甚遠,這時需透過不同輿圖與更多文獻的類比研究,而不能祇根據單一圖面的訊息遽下判斷。綜覽博引是讀圖與閱讀經驗累積的知識,在輿圖之間或圖與文獻的類比推敲,地圖的資訊自然源源不斷地湧出。因此,地圖的研究實是綜合許多相關的學問,如歷史文獻的釋讀、方志學的知識、地理學、地名學的學術背景、年代學的基礎、文物時代風格的判斷;同時結合地圖本身外部、內部的考證,這是將地圖繪製時代的環境背景、風格相近及個人繪製慣用技巧,全盤納入考慮。因此,將地圖學及地圖的研究視為一門綜合的學問,稱「一幅地圖,一堆史料」並不為過;這種將豐富的史料高度概括在一張圖面上,或許是地圖令人著迷的地方。
結語
海外尋訪流散中文歷史輿圖,對於整合歷史輿圖的資訊有極大的助益,同時也提供了研究歷史輿圖脈絡的連貫。藉由這項工作,發掘了若干我們根本不知道它們已存在的若干地圖訊息;毫無疑問,發現的過程同時也開啟或深化了進一步研究的空間。
本計畫執行過程,獲得海外許多典藏單位的大力支持,藉此由衷感謝對這項計畫全力支持與協助的單位。
[1] 參謝國興〈序〉《皇輿搜覽-美國國會圖書館所藏明清輿圖》,(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美國國會圖書館聯合出版,2013)。 [2] 參《皇輿搜覽-美國國會圖書館所藏明清輿圖》,Ralph E. Ehrenberg〈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