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出處: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徵集與典藏 上圖是美國陸軍航空隊轟炸機在1945年(昭和20年)5月31日空襲臺北市任務中拍攝的照片,取自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徵集與典藏網站的「美國空軍歷史研究部(AFHRA)徵集成果」,下方冒出大量濃煙的建築物是當時的臺灣總督府(現在的總統府)。去年適逢這一場空襲的七十週年,熱心人士因此舉辦了相關的紀念活動,不過大部分討論臺北市這次空襲的文章引用了與維基百科「臺北大空襲」條目類似的敘述,宣稱「當天美國第5航空隊派出4支航空大隊共117架B-24轟炸機,投下3‚800枚的各式炸彈,臺北市民死亡人數高達約三千多人」。 在網路上搜尋幾乎已經成為現代人獲取資訊的首選方式。但儘管臺北市這場空襲(及其他臺灣各地的空襲)當年就發生在這座島嶼上,國內相關的數位典藏卻相當貧乏,以致維基百科成為主要的資訊來源。然而維基百科上的文字敘述就是臺北大空襲的真象嗎? 當年統治臺灣的日本,目前仍是研究臺灣空襲的最佳數位典藏資源之一。在官方的國立公文書館亞洲歷史資料中心網站上,可以找到臺灣總督府彙整的《臺灣空襲狀況集計》,其中昭和20年5月的部分便列出了該月在臺北州因空襲導致的死者人數為759人,這個數字遠低於維基百科宣稱的三千多人。即使連行蹤不明與輕重傷都計算進去,臺北州的死傷人數也僅有1491人,跟維基百科的數字仍有很大的差距。 圖片出處:國立公文書館亞洲歷史資料中心 《臺灣空襲狀況集計》也列出當天共有112架B-24對臺灣發動空襲,並在臺北地區投下1250枚爆彈。其中的飛機架次雖與維基百科相距不遠,投彈的數量依然相差很大。不過,這兩項數字畢竟是空襲受害一方的統計,在兵荒馬亂的當下,發生誤計的狀況也不無可能,最好還是能有發動空襲的美方統計數字來交互印證。 弔詭的是,日本官方的數位典藏也能提供這方面的戰爭史料。身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國的日本,近年來從美國的國家檔案局取得大量的盟軍占領日本相關史料,經數位化之後,公開在國立國會圖書館的網站,供人免費查詢運用。其中一份名為《Report No. 1‚ listing of target bombing card by country‚ by target‚ by day for each of the following air forces: Fifth‚ Seventh‚ Tenth‚ Eleventh‚ Thirteenth‚ Fourteenth‚ Twentieth‚ and Navy》的系列檔案,實質上就是美國陸軍與海軍的航空部隊在二次大戰太平洋戰場的轟炸記錄資料庫,鉅細靡遺的列舉出轟炸地點、日期、單位、機種與架數、任務類型、投彈高度、投下彈種與總噸位等資訊。 圖片出處: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 透過這批檔案,我們可以找到1945年5月31日這一天,美軍轟炸機對臺北市各類型目標投彈的記錄,整理統計如下: -
第90轟炸大隊第319、320、321、400轟炸中隊18架B-24,共投下40噸540磅集束破片殺傷彈(fragmentation cluster); -
第22轟炸大隊第2、19、33、408轟炸中隊35架B-24,共投下132噸1000磅通用炸彈(general-purpose bomb); -
第43轟炸大隊第64、65、403轟炸中隊25架B-24,共投下98噸1000磅通用炸彈; -
第380轟炸大隊第528、529、530、531轟炸中隊25架,共投下49噸1000磅通用炸彈。 上述四個轟炸大隊合計有103架B-24在臺北地區上空投彈,加上因故改在臺灣其他地區投彈的10架B-24,共有113架空襲臺灣的B-24投下炸彈,這個數字跟維基百科或《臺灣空襲狀況集計》的記載都相當接近。但是美軍這份資料僅統計投彈的總重,並未提供確實的炸彈數量,所以必須透過總噸數跟每一枚炸彈的單位重量去推算。其中第90轟炸大隊所用的540磅集束破片殺傷彈是由六枚90磅破片殺傷彈組成,連同另外三個大隊投下的1000磅通用炸彈合併計算,美軍空襲臺北投下的炸彈約在1400枚上下。 總而言之,維基百科在1945年5月31日臺北市空襲的相關統計數字中,只有飛機的架數較為可信,投彈的數量與地面死傷人數都過度誇大,與事實相去甚遠。 然而,除了臺北市之外,臺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就沒有其他城市曾遭到大規模的空襲嗎?難道只有臺北大空襲值得追念? 日本國會圖書館網站上可以找到一份名為《Area Bomb Study Five Formosa》的檔案,這是美國陸軍第5航空隊針對空襲臺灣任務所做的總結報告,內容從執行任務的飛機、投下的彈藥種類、空襲的目標類型、臺灣的主要城市等多種角度,按月作了詳盡的統計。由於第5航空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主要負責空襲臺灣的單位,從這份文件就可以掌握絕大部分有關臺灣空襲任務的統計數字。
圖片出處: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 在臺灣的各大城市中,高雄市是遭受第5航空隊最猛烈空襲的第一名,於當地的投彈量高達2559噸,出動空襲的飛機架次也是高居全臺灣之冠。如果再加上第5航空隊接手轟炸臺灣之前第14航空隊、海軍第38特遣艦隊艦載機、第20航空隊的投彈量,以及後來第13航空隊的投彈量,高雄市絕對是臺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受最慘烈空襲的城市。 圖片出處:中央研究院海外歷史圖資徵集與典藏 這都是因為高雄市為高雄港所在,同時還擁有日本鋁株式會社、南日本化學工業株式會社、旭電化株式會社、高雄製鐵株式會社、第六海軍燃料廠高雄施設等重要軍需工業,乃成為美軍空襲的主要目標。加上高雄市位於臺灣南端,因機械故障或受天候影響而無法轟炸臺灣中北部的飛機,也往往將高雄市當成預備目標,在返回菲律賓的途中把剩餘的炸彈投在這裡。 我們研究臺灣空襲的歷史,當然不是要為哪座城市爭排名。任何一個城鎮,即使只有一人受難、一屋受損,都是不幸,都值得紀念。然而紀念活動應該建立在正確的史實上,錯誤的史實會導致錯誤的想像。我國的歷史教育向來甚少觸及臺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受的空襲,因此多數國人對於這一段過去一知半解,才會將維基百科上的謬誤當成臺北空襲的事實以訛傳訛,甚至模糊了其他城市受災更甚的實況。而官方對此議題的長久漠視,也造成文化部的網站持續散播「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新竹地區的落彈量排行全臺灣第一名」的錯誤資訊,然後不知情者又因官方認證而繼續引用,讓此謬誤更深植人心。 本文提到的國立公文書館亞洲歷史資料中心與國立國會圖書館兩個日本官方網站,在臺灣空襲的相關戰爭史料方面,擁有相當豐富的典藏,而且在使用上相當方便。有志於研究臺灣空襲的朋友不妨多加利用這些數位典藏資源,盡量以原始的戰爭史料為本,而非輕易採用如維基百科這類網路上轉述的資訊。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身為戰敗國的日本,都能夠花費人力與財力,從美國方面取得大量的二次大戰期間的戰爭史料,放在官方網站上免費供人下載閱覽,那麼曾經慘遭空襲蹂躪的臺灣,不也應該多加蒐集這方面的數位典藏,讓國人更了解曾經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往事嗎? 延伸閱讀:
美國空軍歷史研究部(AFHRA)徵集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