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冷戰中的熱區 金門,舊稱浯江、浯洲,由金門本島、烈嶼、大膽、二膽諸島所組成。位於臺灣海峽之西、閩南九龍江口、廈門灣及圍頭灣外。1949至1992年間,這座閩南的島嶼成為國共對峙、世界冷戰的前線基地,社會與空間被高度地軍事化。 | 圖一 參謀本部福建省陸地測量局(1936年8月).金門島 |
也就是說,金門是著名的「冷戰熱區」(Hot Zone in the Cold War)。1949年10月24日爆發的「古寧頭戰役」1,國軍取得內戰以來少有的勝利,初步奠定兩岸分治的局面。1950年6月韓戰(Korean War)爆發,杜魯門(Harry Truman)總統決定讓臺灣海峽「中立化」(neutralization)以阻止中華人民共和國攻擊臺灣及中華民國攻擊中國大陸。先前未能解決的中國內戰問題開始國際化,進而成為更大尺度的全球冷戰的一部分。2 然而,臺灣海峽的中立化並不保證金門獲得和平。從1950年7月的「大膽戰役」、1954年的「九三戰役」(第一次臺海危機)、1958年的「八二三砲戰」(第二次臺海危機)、1960年「六一七砲戰、六一九砲戰」等,金門多次面臨戰爭的直接威脅。1958年之後的「單打雙不打」(單日砲擊,雙日停火)砲擊,到1979年元月1日美國與中國建交才正式停止。然而,軍事統治體制並未隨之結束,一直到1992年11月7日才解除戰地政務。 金門地位的十分重要,蔣介石向美國媒體談到:「無金馬即無台澎,有台澎便有大陸」(1955年),「金門馬祖是防衛臺澎的前哨,亦為自由世界鞏固西太平洋的生命線」(1961年);美國國務卿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亦發表聲明:「包括金門及馬祖的沿海島嶼,對中華民國有極重大的意義,且與柏林對西方的重要性相比擬」(1958年)。3 事實上,在1954年第一次臺海危機之後,美國開始重視金門戰略地位。美國中央情報局(CIA)於1954年9月9日一份以〈中國離島〉(The Chinese Offshore islands)為名的最高機密檔案(2000年8月30日解密),針對當時金門的國軍與廈門的共軍的軍力進行評估,以及一些可能發生衝突的軍情分析,同時,也記錄了美國協防的記錄,如美軍顧問團運來了3門105釐米的榴彈砲與一批40釐米的防空機槍等。4這些解密檔案,有助於了解冷戰時期金門的角色,以及美中臺之間的關係。 二、戰地文化景觀的類型及分布 然而冷戰不僅是國際局勢的衝突,也具體影響一個地方社會的發展。在金門,除了軍事佈署之外,首先裁撤自1915年以來設立的金門縣政府,改立軍管區,並分金東、金西、烈嶼區以統管軍事、民政、總務等事項;1950年改制為金門行政公署。1953年雖恢復縣治,但仍不脫軍事管理的色彩。1956年定為「戰地政務實驗區」,成立戰地政務委員會,下轄金門縣政府及會屬單位(物資供應處、金門酒廠、金門電力公司、西園鹽場、正氣中華報社、金門高中、金門農工職校等單位),強調一元化的統治與控制;1960年之後以「建設金門為三民主義模範縣」為目標,1963年完成〈金門三民主義模範縣建設綱要〉,推行三個四年經濟建設計畫,積極發展政治(管)、文化(教)、經濟(養)與軍事(衛)的建設。5換言之,金門歷經了特殊「軍事現代性」(militarized modernity)歷程:一種因軍事統治及戰備需要所發展起來的現代化模式。 為作戰整備的戰地政務,金門島上大量興建各式戰鬥、防禦、運補、政治作戰等工事,其中包括提供作戰指揮的地下坑道、戰管情資的觀測所、雷逹站、戰鬥訓練的教練場、集會使用的集會廳、補給掩蔽的小艇坑道、心戰喊話的播音站、反登陸的軌條砦、軍事碉堡與營舍、紀念教化場所、乃至於聚落民宅外牆的精神標語等,十分有特色。根據功能需求,可進一步分為13種類型,包括戰鬥及防禦設施(圖四~六)、阻絕設施及景觀、訓練設施、交通系統及運補設施(圖七~九)、心戰及情報單位設施、民防體系相關設施、迎賓館及招待所、醫療院所、紀念性建物、精神地標與墓園、教育設施、集會及娛樂建築物、民生工業建築物、其他(祠廟、軍人消費巿街、特約茶室等)等,各具價值。其中的代表性案例及分布,見附表及附圖。 三、金門戰地文化景觀的價值 在長期的戰地身分及封閉禁區的歷史過程中,金門累積了一種獨具特色的戰地文化景觀,其價值制至少包括以下幾點: 1.從世界史的觀點,金門(Quemoy)與馬祖(Matsu)同為東亞冷戰的前線,是國際地緣政治的歷史場景。 2.從國族史的觀點,金門與馬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的介面,是兩岸軍事衝突與對峙的象徵地景。 3.從地域史的觀點,金門與馬祖同為戰地體制制約下的地域社會,有著相同的軍事動員歷程及戰地生活經驗。 4.從軍事史的觀點,金門與馬祖的軍事佈署,充分體現島嶼防禦的空間佈局,具體反映了20世紀後半葉的戰爭型態與軍事思維。 5.從地景史的觀點,金門與馬祖的軍事設施及構造物,在相對簡易的軍事工程下,與地形地貌高度融合。從據點崗哨到心戰喊話,從運補設施到民生工業,從集會建築到八三一,其戰地文化景觀的功能與意義有其相似性。 6.從環境史的觀點,金門與馬祖軍事島嶼的低度發展,以及其綠化的成功,使得生態多樣性十分豐富。 7.從文化史的觀點,金門與馬祖的無形文化遺產受到戰地歷史的深刻影響,從民間信仰到集體記憶,從休閒娛樂到飲食文化,形成獨特的文化面貌。 作為我國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的金門戰地文化景觀,不論是人文歷史的特殊性、軍事空間遺產的真實性與完整性、人與環境互動的關係等層面,均有極高的價值,值得我們重視及保護。 1. 金門縣政府,《金門縣志》續修,金門:編者自印,2009,頁99-101。 2. Michael Szonyi‚ Cold War Island: Quemoy on the Front Lin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p.25. 4. CIA‚ The Chinese Offshore Islands‚ 8 Sept. 1954‚ IA-RDP80R01443R000300050008-7‚ National Archives ‚ USA. 5. 金門縣政府,《金門縣志》,金門:編者自印,1992,頁567-568。 附圖與附表 附表 代號/類別 | 位置/鄉鎮 | 代號/名稱 | A 戰鬥及防禦設施 | 金沙鎮 | A1 馬山觀測站 | A2 馬山三角堡 | A3 天摩山鎮地 | A4 獅山砲陣地 | A5 后扁船型堡 | A6后宅營區 | 金湖鎮 | A7 中央坑道 | A8 柳營營區 | A9 八二據點 | 金寧鄉 | A10 湖南高地 | A11 乳山故壘 | 金城鎮 | A12 建功嶼 | 烈嶼鄉 | A13 紅土溝營區 | A14 勇士堡 | A15 鐵漢堡 | A16 L28營區 | A17 將軍堡 | A18 麒麟山軍事營區 | A19貴山營區 | A20 L18據點 | A21 大膽金鵬暨中央坑道 | B 阻絕設施及景觀 | 金湖鎮 | B1 料羅灣軌條砦軍事地景 | 金寧鄉 | B2 北山斷崖 | C 訓練設施 | 金沙鎮 | C1 碧山靶場 | 金湖鎮 | C2 鵲山教練場 | C3 前埔訓練場 | C4 建華靶場 | 金寧鄉 | C5 中心教練場 | C6 賈村 | 金城鎮 | C7 珠山靶場 | 烈嶼鄉 | C8 紅山靶場 | D 交通系統及運補設施 | 金寧鄉 | D1 慈堤 | D2 長城橋 | 金城鎮 | D3 翟山坑道 | 烈嶼鄉 | D4 九宮坑道 | D5 環島轍車道 | D6 大膽碼頭 | D7 大膽生明路 | D8 二膽碼頭 | E 心戰、情報單位設施 | 金湖鎮 | E1 金門廣播電台 | E2 光華園 | 金寧鄉 | E3 古寧頭播音牆 | E4 古寧頭播音站 | 烈嶼鄉 | E5 大膽心戰牆 | E6 大膽升旗臺及播音牆 | E7 大膽播音站 | E8 二膽心戰牆 | F 民防體系相關設施 | 金湖鎮 | F1 瓊林戰鬥村及民防坑道 | 金寧鄉 | F2 頂堡戰鬥村 | 金城鎮 | F3 金城民防坑道 | G 迎賓館及招待所 | 金湖鎮 | G1 迎賓館 | G2 成功陳景蘭洋樓 | H 醫療院所 | 金湖鎮 | H1 南雄醫院 | H2 花崗石醫院 | 烈嶼鄉 | H3 大膽醫院 | I 紀念性建物、精神地標、墓園 | 金湖鎮 | I1 毋忘在莒勒石 | I2 明德公園 | I3 太武山公墓及忠烈祠 | I4 無愧亭 | I5 八二三戰史館 | I6 俞大維紀念館 | 金寧鄉 | I7 古寧頭戰史館 | I8 北山古洋樓 | I9 無名英雄紀念碑 | I10 蔣經國先生紀念館 | 金城鎮 | I11 莒光樓 | 烈嶼鄉 | I12 地雷紀念公園 | I13 湖井頭戰史館 | I14 烈嶼軍人公墓 | I15 八二三勝利紀念碑 | I16 大膽生明廳 | J 教育設施 | 金湖鎮 | J1 士校 | K 集會及娛樂建築物 | 金沙鎮 | K1 金東電影院 | 金湖鎮 | K2 擎天廳 | K3 南雄電影院 | K4 小徑中正堂 | 金寧鄉 | K5 藍天戲院 | 烈嶼鄉 | K6 大膽文康中心 | 烏坵鄉 | K7 中正堂 | L民生工業建築物 | 金湖鎮 | L1 太武發電廠 | L2 長江發電廠 | M 其他(祠廟、軍人消費巿街、特約茶室等) | 金沙鎮 | M1 東蕭特約茶室 | M2 陽翟軍人消費巿街 | 金湖鎮 | M3 小徑軍人消費市街 | M4 小徑特約茶室 | M5 山外軍人消費市街 | 金寧鄉 | M6 李光前將軍廟 | 烈嶼鄉 | M7 烈女廟 | M8 大膽神雞墓 | M9 二膽特約茶室 | M10 貞女墓 | 烏坵鄉 | M11 烏坵燈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