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月琴的由來 相傳,早年有一位才子赴京趕考,途中踩入煙花巷,迷失於酒色之中,盤纏散盡,被趕出怡紅院,流落街頭乞討維生。幸得女紅妝的鼓勵,他製作簡單的樂器,沿途彈唱一些祝福和勸世的歌曲和故事。三年一科,竟然讓他考中狀元,有人模仿他的彈唱,就這樣,月琴彈唱流傳了下來。當然,這只是一個未經證實的傳說而已;因此,月琴又叫做「乞丐琴」,是乞食者沿街乞討的工具之一。 月琴是臺灣傳統樂器,主要是靠圓型的音箱產生共鳴的聲音,一般有兩條弦、也有三條弦的;有固定的大品(hui)、小品定音階,絕大部分都使用外弦,又稱為「子線」,內弦大概只用兩個音,所以,月琴說起來是一個非常好學的簡單樂器,音準並不是很準,這個不是重點,聽眾或觀眾要的是唱者所說唱出來的精彩故事,月琴只是伴奏而已。 臺灣唸唱的歷史
有人說臺灣的唸歌是由中國閩南地區的錦歌發展而來。月琴彈唱在臺灣民間流傳數百年,過去是臺灣基層民眾農忙之餘主要的休閒活動之一。配合大廣弦,蕭、笛、鑼鼓等吹拉彈樂器,加上演唱者,即可非常完整地陳述故事。早期,醫藥不發達的年代,有許多藥品於推廣的時候都藉由走江湖的方式販賣,譬如男性的強壯藥、女性的生理補湯、小孩成長轉大人或腸胃感冒藥品等。自彈自唱,大部分都以月琴和大廣弦伴奏,故事內容大多以歷史故事為主,教忠教孝、勸化人生、尊重生命和自然界和平共處,對於社會的教化具有正面的功能。 有一段短暫的時期,唸歌走上廣播電台,也有一部分唱片的錄製,只是數量並不多。在電視出現後,大家把休閒活動都轉移到電視節目上,尤其電腦網路發達以後更是讓這種傳統藝術逐漸沒落,非常可惜。更為可悲的是四、五十年前,學校禁止說方言(母語),電視也限制台語節目,導致今天的年輕一代不會講臺語,難以領悟臺灣唸歌的美妙之處。 唸歌這個領域有許多盲人,這有一些背景因素,盲人除了按摩外,因為記憶力強,對於劇本的背誦比較專精,像邱查某、楊秀卿、蕭金鳳、陳玉絲、呂柳仙,他們都曾在民間紅極一時,對於唸歌有很大的貢獻。明眼人南部有陳達、朱丁貴、周定邦、雲林的吳天羅、北部李新發、王玉川、陳美珠、陳寶貴、黃秋田、彭麗玉等,還有許多隱藏於民間沒有曝光的褒歌達人。
有人說臺灣的唸歌類似中國閩南的錦歌,較早的唸歌使用的曲目大致是七字調,江湖調,如呂柳仙和王玉川老師,他們可以把一個故事,從頭到尾,百分之九十用江湖調唱完,只配少部分的七字調和都馬或雜唸混合的曲調,故事的轉承啟合隨著唱者速度快慢,高低的表情去詮釋。
四、五十年前,大家都很著迷於黃俊雄布袋戲的口白和變聲,出口成章,一個人擔任各種角色。臺灣的唸歌一樣有這樣的本領,以楊秀卿、陳美珠和陳寶貴為例,他們可以三、四個鐘頭下來,一個人從頭唱到尾,故事緊湊有趣,緊緊抓住聽眾的耳朵,不管老的、少的、男的、女的、父母、子女、官員、罪犯,聲音隨角色不同而隨時變換,讓聽眾能很清楚地分出到底現在是哪個人物的戲份,而不會混淆,這種功夫真的是了不得的,也是最重要、要留傳下來的寶貝。
上圖:楊秀卿於北投,臺灣月琴民謠祭演出
歌仔調的曲目
流傳民間的歌仔調有一、兩百首。不過,臺灣的唸歌過去常使用的曲調主要是七字調、江湖調、都馬調(都馬歌仔戲團)、雜唸調,後來加了很多新調,譬如說哭調就有宜蘭哭、艋舺哭、彰化哭、台南哭、大哭、七字哭 …等等,悲情或哀怨方面的如文和調(文和歌仔戲團)、台東調、三生無奈、人生調(寫批調)、江西調接瓊花調、乞食調接狀元調、初一十五、五更鼓、雪梅思君、送哥調。輕快一點的如狀元樓、茶花女、望鄉調,點燈籠算是比較俏皮的,卜卦調、留傘調也有改編成農村酒歌。
如果以七字調為例: 一般常聽到的是中板的七字調,在抒情方面比較常用到,例如「遊西湖」。快板的七字調則表現在急迫性時,例如大家都知道的“ 身騎白馬過三關 “ 那是薛平貴急著要回去找王寶釧,所以要選用快板七字調。另外,生氣時或罵人時也是常用快板七字調或串調表現情緒的不滿。慢板的七字調是劇情較哀傷時使用,例如梁三伯探英台回家向她的母親哭訴時。七字哭則是更慢,例如英台哭墓,可以唱到自己和台下聽眾一起哭,彈奏月琴就需要有工夫了。還有一種叫做「無頭歌」,就是歌者在沒有前奏的情形下直接唱出來,樂器才跟著演奏。七字調要結束時,第四句後面的五個字或甚至七個字會重複唱一次作為結束。有時也會唱七字白,所謂七字白是唱第一句七個字唱完或只唱前面四個字,間奏後,剩下三個字和第二句和第三句用口白,接著再唱第四句。這樣可以節省一點時間,這是在劇中兩個人對話時會用到的方法。還有一種是在間奏時,由另一個人加上口白,叫七字連空奏,很好聽。
七字調也有唱完第一句後轉為雜唸調或都馬調,這是在敘述故事始末時常用的方法。 大調或背師(思)調的後面通常都接上一葩七字調,大調使用的時機是在大官出場時,比較高亢,以顯示官威。背師調稍微低一點,據說是因學生唱不上去,把音降低一點唱,所以叫做「背師(違背老師的教導)」。甚麼時候選甚麼曲調吟唱是很重要的,除了快慢板的掌握外,選曲也是很重要,隨著喜怒哀樂選取適當的曲目,如果選曲不當,會讓聽眾有不知所云的感覺。
七字調、江湖調、都馬調、雜唸調可以說很簡單、很有彈性,也可以說很困難。一般來講,前奏,間奏,尾奏都類似,可是有歌詞的部分就不一樣了,這是因為台語聲調的關係,歌者必須依照台語的音高或變調去吟唱或轉音,並沒有一套固定的範本可以學習,最典型的就是劉福助先生的「勸世歌」,總共有四段,七葩,雖然都是江湖調,每一葩的譜都不一樣,對於初學習者要很注意,以免聽者聽不懂歌者到底在唱甚麼,這也是老前輩時常說的,咬字要咬清楚。
舉一個例子來說,留傘調 [3 53 5e90w q90we 39= =w=\03 / 陳 三 夯 傘 欲 起 身 na
譜是 mi so mi so,如果不注意台語的音調,依照譜的高低音,把【傘】唱成 so 的音,類似【山】,那可不得了,有誰可以把山舉起來而鬧笑話,這是學唸歌要同時瞭解台語的特性,碰到這種狀況,若不改歌詞,只好把 so 的音降八度唱成低音的 so 就對了。 臺灣唸歌的危機
前面說過,由於年輕一代能說流利臺語的越來越少,許多很好的詞彙因為沒有使用,導致慢慢消失,而且年輕人沒有經歷過艱苦的生活磨練,學校的制式教學,並沒有各朝代傳說的民間故事,沒有自然界的星辰變化,如天干地支等天文地理、春夏秋冬時節更易、藥草配方、植物的形狀花果、動物的動作習性…等。以哪「吒鬧東海」和「蒼蠅蚊子大戰歌」為例,裡面就描述各類海裡魚類的長相、動作和習性,昆蟲、鳥獸、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裡游的,假設對所唱的對象不熟悉,唱出來就會少一些甚麼味道。 目前在臺灣,檯面上能唸歌的除了楊秀卿、陳美珠、陳寶貴、王玉川(聲音已經減損許多)、彭麗玉、周定邦以外,能即時吟唱的,也不知道在哪裡。除了彭麗玉和周定邦較年輕,其餘都已經七、八十歲,這真是傳承的一大危機。
目前臺灣唸歌的傳承
現在,臺灣唸歌的生態主要由幾個區域和團體在主導,南部有一個屏東縣恆春鎮思想起民謠促進會,承傳自陳達、朱丁順老師,現在由理事長陳麗萍帶領。臺南有台灣文學館的周定邦老師,他也是傳自朱丁順老師,他能夠自己寫四句聯的整套劇本。北部就比較熱鬧,有北投的陳明章老師,陳老師早期從吉他民謠詞曲,創作很多流行歌曲,他也是師承朱丁順老師,並且把吉他很多彈奏技巧加入月琴演奏,顯得非常熱鬧,陳老師在北投發展,教導學生無數。楊秀卿老師是國定唸歌藝師,到處演出並教導傳習生。臺灣唸歌團傳承自洪瑞珍老師,他的老師是楊秀卿老師。目前以陳美珠、陳寶貴、王玉川老師在指導傳承。另外,還有一些散居各地的團體也共同為延續唸歌而努力著。 臺灣唸歌的相關資源 由於最近幾年月琴彈唱才受到重視,相關團體的資料收集不易,下列是一部份的資料。
網上書上網─數位典藏與學習電子書庫(00.0)。[標題:梁士奇歌]。《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59/52/0b.html(2013/12/13瀏覽)。
兩年前,成功大學退休的施炳華教授邀集一些同好成立臺灣歌仔冊學會,收集研究,並註釋歌仔冊,也出版相關圖書和CD,供有興趣者參考。台東的杜建坊老師花了很多時間和經費,收集數千本歌仔冊。幾所大學的研究生會以研究某些特定唸歌或研究歌仔冊的內容,加以注音和註釋,這對於想學唸歌者,是一項很大的助益。台灣文學館和中央研究院和臺灣大學圖書館等,也有相關的網站資料或數位影音典藏,讓有需要的人可以就近參考學習。由於臺灣唸歌團的三位老前輩即時吟唱的功夫了得,都已年近古稀,現在最重要的工作除了傳承外,就是把他們功夫用影音記錄下來,供後人學習,希望藉由我們的努力,盡量搶救臺灣的唸歌文化藝術。值得安慰的是,這些年,有少數中小學生也開始投入月琴彈唱的學習,讓我們看到了一些曙光。
作者簡介: 葉文生
曾任宏粧電腦公司電路板設計部經理 現任台灣唸歌團團長 email : yabunsen@yahoo.com.tw phone : 0921-429-711 台灣唸歌團 http://www.liam7kua.tw
回到目錄 下一篇:山間聞歌聲:臺灣客家山歌
相關連結:
l屏東恆春思想起民謠促進會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1885835261 l臺灣歌仔冊學會 http://tw.myblog.yahoo.com/jw!cwlMXW6ZBRYNLiEIJdBkyfnbWDg-/profile l杜建坊个臺灣厝 杜建坊老師保存歌仔冊將近三千本 http://blog.xuite.net/getting.rich/hopefully l陳明章音樂 http://www.cmcmusic.com.tw/index2.htm l楊秀卿說唱藝術團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showking9998/ l臺灣大學圖書館數位典藏 http://liamkua.lib.ntu.edu.tw/ l臺灣唸歌團 http://www.liam7kua.tw/ https://www.facebook.com/TaiUanLiamKuaBsk2 附件/
歌仔調曲目概表 人道 | 下凡 | 大調 | 化蝶 | 曲池 | 抒情 | 求婚 | 背師(思) | 串(藏)調 | 將水 | 補甕 | 對唱 | 說媒 | 哭調 | | | 七仙女 | 二度梅 | 十二丈 | 江西調 | 乞食調 | 子母錢 | 中廣調 | 五更鼓 | 探煙花 | 文和調 | 王文英 | 七字調 | 緊疊仔 | 玉樓春 | 白水仙 | 更鼓反 | 走路調 | 白水仙 | 狀元調 | 狀元樓 | 花宮怨 | 金水仙 | 南光調 | 南風謠 | 四空仔 | 柳絮調 | 柳燕娘 | 相思引 | 相思苦 | 秋夜曲 | 風蕭蕭 | 留傘調 | 留書調:人生調 | 送君別 | 送蓮花 | 探郎君 | 望月詞 | 望鄉調 | 梅花落 | 清風調 | 深宮怨 | 紹興調 | 都馬調 | 湖南調 | 烏暗路 | 愛姑調 | 新求婚 | 煙花嘆 | 送哥調 | 遇佳人 | 艋舺雨 | 廣東怨 | 樓台會 | 操琴調 | 霜雪調 | 點燈籠 | 瓊花調 | 寶島調 | 鐵三郎 | 卜卦調 | 人蛇姻緣 | 三生有幸 | 三步珠淚 | 三盆水仙 | 仙鄉歲月 | 六角美人 | 日出東山 | 安安趕雞 | 宋宮秘史 | 巫山風雲 | 春去秋來 | 相依為命 | 倡門賢母 | 破窯一二調 | 陳三五娘 | 雪梅思君 | 萬古流芳 | 運河二調 | 廣東二簧 | 離鄉背井 | 寶島二調 | 夜雨打情媒 | 初一十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