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PNC大會「數位人文學(Digital Humanities)」場次請來三位研究領域截然不同的學者,為與會聽眾介紹不同學科如何結合數位技術進行人文研究,呈現出數位人文學不同階段與面向的應用。 三位講者分別是(依發表順序): 1. 德國海德堡大學(University of Heidelberg)跨文化研究中心Barbara Mittler主任 2.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邱斯嘉副研究員 3.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劉士永副所長 Mittler指出研究中文期刊會面臨期刊數量龐大、種類繁多與分散各地等困難,以及對不諳中文的研究者而言更是一大挑戰,因此建置一個可支援多語蒐尋的線上期刊資料庫有其必要;ECPO(Early Chinese Periodicals Online,中國早期雜誌期刊智慧線上資料庫)於焉誕生。WoMag(Chinese Women's Magazines in the Latr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Period,清末民初中國女性雜誌資料庫)屬於ECPO的子資料庫,將海德堡大學與中央研究院收藏的該時期報刊進行數位化並對大眾公開,以利研究交流,同時擷取出大量詞彙提供主題瀏覽與檢索;所有詞彙均可以中文、英文與拼音進行檢索。透過後設資料的串連,將可協助追蹤處理大量人物與事件的關聯,這是傳統研究方法難望項背的;同時組織跨領域團隊針對該資料庫架構進行研究,使其效能更臻完善。 出現於距今約3500年前的Lapita文化是由一群南島語族所留下,藉由研究Lapita陶器上的紋飾有助於學者釐清這群人移民的方向與速度,以及人群互動與交換體系的內涵及變化,甚至與社會組織的關係等等。歷經百年研究,考古學界已累積大量Lapita陶片與相關成果,然而這些陶片典藏地分散,加上網路興起之前資訊交流速度有限,使得各地研究進展頗具差異,也難進行大規模統合研究。隨著網路與數位化的普及,建立一個跨區域、整合性的線上Lapita陶器資料庫不僅可行而且對相關研究將有莫大助益。邱斯嘉提及「太平洋史前Lapita陶器線上數位資料庫」(下稱Lapita資料庫)就是在此研究背景與需求下建置而成的。Lapita資料庫不只是一個保存與交流資訊的平台,它還具有精密分析與蒐尋的功能,協助學者依研究所需進行不同屬性資料的交叉比對。Lapita資料庫是由領域內學者貢獻相關研究成果,以及在跨領域合作下通力開發、建置而成。它不只對研究深具意義,更彰顯出資料廣泛分享的價值以及對促進研究的助益,最重要的是讓我們知道,數位技術如何應用於人文研究,為研究開展新方向。 劉士永舉自身研究17世紀以來中國鼠疫傳播的例子,說明如何運用GIS將氣候資訊與鼠疫分佈區域進行交叉分析,發現鼠疫傳播與颱風、澇災的關係,提出影響鼠疫傳播的新因素。歷史研究涉及的時間動輒百年,在傳統研究方法下能處理的資料量極為有限。數位人文學並非只將人文學數位化,它更作為一種新的研究方法,可對過去很難產生的大數據進行分析;若分析方法與工具產生了根本的改變,自然會改變解釋歷史的角度,這正是數位人文學對當代研究的意義之一。 數位人文學發展之初針對特定資料庫作分析工具與研究,但當可掌握的資料量與來源越多,勢必需要調整,每一次調整都可能意外幫助到其他學者的研究,進而促成新的研究可能與跨界合作,然而前提是資料能夠公開分享交流;開放資料(open data)將會是台灣數位人文學發展的一大挑戰。台灣大量學術資料受限於gov.tw、edu.tw等特定網域內使用,很難產生前述的研究效益。資料開放是個互惠過程,用投注大量人力完成的資料庫交換其他學者的智慧型分析,對雙方研究都將頗具助益。 尚未踏入數位人文學大門的學者所在多有,但數位人文學相關討論卻容易忽略他們的困難與需求;這正是劉士永本次演講主要關注的部份。他認為數位人文學除了高階技術的應用與複雜的分析統計,也要能提供一些開放、易於使用的初階工具,讓門外學者也能進行初步的數位人文學分析。 資料公開並廣泛地交流分享與跨領域研究合作的重要性是本場次講者反覆提及的觀念,也與本次PNC大會主題演講講者關注的面向不謀而合。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