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以影像呈現臺灣文化、社會、民俗、自然的面貌,數位島嶼工作小組廣邀名家蒐集主題影像,例如何經泰的《農民嘩聲》、鐘永和的《鄉城素描》……等。這些名家的作品,橫跨的年代,從以寫實手法紀錄早期臺灣庶民社會的鄧南光、張才,到1983年出生的邱垂龍,他拍攝系列主題《Market 1》,詳實攝下人與環境的脈絡與關係,以社會自省的題材作為其創作的重點。
 在這個平台上,展示了40位攝影師的作品,當中最年長與最年輕的攝影師出生相隔76年,他們透過鏡頭,各自發展出獨特的角度與觀點,從南而北,一邊觀賞謝三泰的《打狗勞動》,再點一下便來到臺灣北部瀏覽陳學聖的《淡水列車》。不同的世代,在此交會,越過地理界線,用自己的語言表現他們眼中的臺灣。  而民間信仰,是其中最華美瑰麗的一章。2014年2月17日「千歲巡狩─數位島嶼王船文化展」展出四位攝影師的作品,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2樓數位文化展示中心入口一幀黑白照片,眺望王船準備出航前的景況,天地之間凝鍊了眾人的虔敬與祈望,船尾五色旗飛揚,風中好像可以看見各種無形之氣的翻騰。
「臺灣對王船信仰有不一樣的需求,留下來許多不一樣的祭典形式與文化。」
攝影師黃文博在開幕導覽中提到他長久以來拍攝王醮祭典所觀察到的現象。 從上面他所拍攝的小琉球三隆宮系列影像可見一班。祭典前,民眾以漁船自組船隊繞行全島一周以祈求平安。
「跋杯」(擲筊)為當地迎王前的儀式,從各委員中擇一姓氏。而後以四座土地廟為首,到海邊以「頭筆」在沙灘上嘗試「出字」,當沙灘上的姓氏與先前擲筊結果吻合時,才代表王爺降臨。
20張影像紀錄,從白日跨入黑夜,那一次,眾人等至半夜才成功地迎請客王。而他也從王醮的調查中,累積了許多寶貴的心得與想法。他認為文化若定於一元,就失去了意義與生命力。並向我們進一步解釋道:「臺灣雖然小,但是從中央山脈到海,這麼短的距離,從海到山、看到丘陵、高山、雪..呈現非常不同的景致。反映在民間文化也是一樣。不同於西方信仰單一宗教、定於一尊,臺灣信仰相當地多元。包括了大樹公、石頭公…等,形形色色,無形之中擴大了我們的心胸。我們接納各種不同的信仰,心胸如此開闊,是我們最珍貴、最有意義的地方。」
王素滿是四位攝影師中唯一的一位女性攝影師,開幕當天她提到自己曾經因為是女生,而被擋在門外的經驗。「很想女扮男裝,但又怕被王爺說我不善良。」她一邊感嘆,一邊提到曾經在澎湖參與的王醮祭典;宴王時由女生穿著旗袍來請王,讓她看見王爺也能夠這麼的慈祥與漂亮。 王素滿的作品細膩而敏銳地捕捉祭典儀式中,人們虔敬的身影。像是一張北門永隆宮送王的影像,展現人物當下動作的張力,藉由地上的倒影作為對比,天空一片澄淨。
陳丁林從文史紀錄的觀點進行拍攝。他在開幕致詞中提到自己四、五十歲開始科儀的研究,逐步累積、學習,獲得不少寶貴的經歷;「重要的是起點」他簡短地以此話勉勵想要投入文史紀錄的年輕後進。 陳丁林的影像記錄了相較於燒王船,一般人不太熟悉的王醮科儀。從他深刻而凝重的影像敘事,自起鼓入醮,到祭王船,藉由文字解說與影像的生動搭配,詳實的捕抓祭典的細節,讓人看到有別於燒王船的熱鬧,王醮儀式中肅穆、莊嚴的另外一面。
記者出身的楊佛頭,他的作品洗鍊而成熟,靈活地運用鏡頭,透過焦點內外的變化傳遞他所看到的王船文化。 除了一般人容易注意到王船祭儀本身,他也拍下許多信徒、圍觀民眾、甚或是王船與教堂…等周圍環境的衝突和對比。正如他在開幕中所提到:「我喜歡用衝突、對比、或者是一種自己主觀的新聞攝影的理念來拍攝廟會。」
儀式在行進間,不可能配合攝影紀錄的需求而有片刻暫停,要拍出一張好的照片憑藉的是攝影師的經驗和對儀式的認識與了解。就像王素滿在開幕時提到拍攝民俗儀式的辛苦:「民俗不讓你等,儀式不讓你等。儀式繼續往前走,拍不到就錯過了。我們必須要一直跟上腳步。」 民俗紀錄與保存的腳步無法有半刻歇息。一張張色彩飽和、形象鮮明的影像,在火光水影之間,領著我們深入祭典儀式,看見節慶莊嚴、熱鬧的多元面向。 四位攝影師的作品匯聚成為千歲巡狩展覽的基礎,為了讓不曾參與儀式的人們能夠認識、了解王醮文化,展覽規劃以王醮儀式的流程作為軸線,分為請王、迎王、送王等展示區域,加上柘榴君的插畫、民間藝師創作的燈籠、王令、鯉魚公…等物件,揭開儀式神秘的面紗,讓人們在虛實之間,佐以影像,一窺臺灣民俗祭典的多元,逗陣熱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