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回到家,想望著洗一個熱呼呼的澡。 洗去一身塵囂,心情也變得輕鬆。 洗澡在不同的文化下,衍生了不同的習慣與風俗。 從照片、書畫與器物的典藏檔案中,窺探洗浴文化。
嬰兒的洗浴,是出生後的一件大事。在臺灣傳統社會,有為新生兒「以石做膽」的習俗。在新生兒三朝(出生三天),洗澡時以卵石繞身,若是男嬰,口中會念「膽大大,做公太」(公太是指曾祖父);如果是女嬰,口中就念「膽大大,做婆太」(婆太是指曾祖母),然後將卵石丟至床下,給嬰兒作膽,以減少驚嚇,希望新生兒都能順利長大,且能長命百歲。作膽石形狀以圓形為佳,約為一個拳頭的大小(長10公分、寬15公分以下)最為適宜。 此外,六堆的客家人在婦女坐月子時,也有特別的風俗。婆婆或媽媽會準備一個月份的大風草,給媳婦洗澡,以祛風驅寒、調養身體。這是僅在南部客家人才有的習俗。
沐浴中的女子婀娜多姿,在水光中,展現美妙的姿態與身影。除了臺灣畫家的創作,也讓我們看看荷蘭國家博物館所典藏的浮世繪、素描與油畫作品,生動地呈現沐浴的異國文化風情與細節。 臺灣在日治時期,開始有了公共澡堂。 在北投、宜蘭、草山、澎湖等地,成為當時人們放鬆身心的去處。
「溫泉」,地球的熱淚,自古以來即被人們作為養生與水療的天然資源。
最後,讓我們重溫一下CCC創作集第5冊中 石榴的創作-《浴事人生》 正正經經地插科打渾,讓讀者見識私密浴室裡的大小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