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因為離開台北前往花蓮生活,朋友對她說:「怎麼辦,以後沒辦法常常和妳連絡了…」為此,楊懿如起心動念,架設青蛙學堂,利用網際網路,分享訊息,當起雲端上的青蛙公主,隨著國內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潮流,一路開展,像青蛙跳進水塘,泛起一圈又一圈的漣漪。 上圖:青蛙學堂網站
「參與數位典藏計畫,將我領進門,剛好我有興趣,也正好有些問題存在,計畫提供的許多資源能夠適時地提供協助與參考。」楊懿如娓娓道來參與計畫的緣起。回憶96年,以「發現後山:蛙蛙世界」計畫入選數位典藏與學習之學術與社會應用推廣計畫公開徵選計畫,從自然科學的學術背景出發,對數位學習、加值應用等議題,她一開始並沒有太多的認識和了解,國科會計畫所提供的資源如授權法律諮詢…等,適時地為她解答了一些問題。而計畫之間的分享、交流,也讓楊懿如踏出摸索的步伐,開始嘗試推出教案、建構web2.0網站,與使用者建立更多的連結與互動。 上圖:2012蛙類保育公民行動記錄工作坊課程紀錄
一開始,「發現後山:蛙蛙世界」計畫以環境教育為目標,搭配「知情意行」的教學精神,橫向連結學校、社區,設計符合環境教育學習的課程,強調實踐與行動力,推出9個蛙類數位典藏融入教學單元,結合戶外體驗教學,讓參與者喜愛、關心生活週遭的蛙類,並進而主動認識蛙類。97年運用公民參與的概念,除靜態網頁資料外更導入社群互動機制,陸續將志工培訓的演講、簡報上傳到網站上,藉由交流、互動創造出更多可供典藏的資源。
上圖:蛙蛙世界學習網
98年與工業研究院合作利用「Tagala時空廣場網路平台」,完成「賞蛙地圖」之蛙類地理資訊登陸系統建置。之後,計畫積極地以「公共使用」以及「公共參與」的精神,推廣數位典藏成果,讓檔案可以廣為被大眾所親近、利用,在網路上凝聚眾人的認同感與向心力,鼓勵全民一起參與臺灣兩棲類的調查與保育。繞著軸心,不斷地擴散,透過資源的串聯與整合,藉由公民團體參與蛙類保育行動的案例,成為進行生態保育與環境教育時的良好典範。
執行計畫期間,楊懿如以數位為線,將志工、教師、使用者緊密地串連在一起。扣著「蛙類保育」的主軸,回應使用者的聲音和需求,與時俱進,不斷地嘗試新作法,維繫與同好社群的良好互動,以開放的態度接納使用者的意見。同時,戮力於不同生態領域的連結,將檔案資料同步更新於臺灣生命大百科,在平台上經營蛙類相關訊息,就內容與技術之間進行交換。藉由串聯,不用各自為政,將內容整合在一起,匯聚產生更大的能量與效益。
上圖:青蛙小站
雖然數位為保育行動帶來便利,但後續的引導更至關重要。由於資訊流通的進步,一句「我在哪裡看到了xxx」的分享往往吸引人潮前往觀察、拍攝,一不小心,卻可能帶來當地環境的破壞與干擾,對保育造成負面的影響。「保育行動跟數位結合在一起,我必須知道有哪些人會來,經過上課、講解,在輔導中進行,小心避免對環境或物種可能造成的干擾。數位是凝聚大家認同的窗口;要經過適當的管理,才能發揮好的影響力,組織的部分是很重要的。」楊懿如強調。
像是在塘邊,一片蛙鳴響起,在楊懿如的青蛙學堂網站上,蛙友互相交換情報、分享訊息,氣氛相當活絡。談到APP應用程式、行動載具、電子書…等科技趨勢,楊懿如以開放的態度,面對加值應用、商業結合的可能性,楊懿如提到:「與廠商合作可能比我自己投入更合適,讓我們回歸教育的本質;廠商可以將我們的點子,拿去做商業開發,加值有了盈餘之後,再分給我們一些。我覺得這是可行的方向。」
在青蛙學堂網站上,楊懿如談她與青蛙的關係,她說:「我相信,只要我繼續努力,讓大家認識蛙類有趣的一面,瞭解蛙類的生態角色,台灣蛙類的保育還是充滿光明的遠景,這也是讓我在無數黑夜中,一路走來一直充滿樂趣的原動力。」秉持著這樣的信念,她以數位編織而成保育網,在計畫眾人的努力之下,越發緊密牢固,也不斷地向外輻射,將蛙類保育帶入線上使用者的生活中,吸引更多的人們投入、參與。希望在未來,可以聽到更多蛙鳴,從雲端傳來,小小的,一抹青綠,自螢幕跳進眾人心底。
v 延伸閱讀:
楊懿如的青蛙學堂 http://www.froghome.idv.tw/index.htm 蛙蛙世界學習網 http://learning.froghome.org/index.php 青蛙小站 http://www.froghome.com.tw/ 本文文字部份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 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徐千禾/ 青蛙跳上雲端:楊懿如訪談報導 引自數位文化電子報(http://newsletter.asdc.sinica.edu.tw/news/Content.php?nid=6428&lid=7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