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時候,當我們在欣賞博物館的文物與簡介時,不見得能夠感同身受。以「斗笠」為例,在農具展示館,看到斗笠的描述多半是:「農民到田裡工作時,頭戴斗笠,以遮陽避雨。」研究人員儘可能以客觀、科學的方式對文物進行解讀、分析,但是斗笠與農村生活的關聯性卻在其中隱而不顯。 而往往,能夠感動人的,是這些物件背後,人們與它的記憶連結。 我們好奇著斗笠如何被使用、是否有誰曾經戴著它而產生特殊的情感連結、一個詩社以它為名的緣由…在物件的背後,其所蘊藏的情感與記憶豐富而多元,客觀地描述與介紹,能夠讓觀眾理解,但要產生更多的認同、連結與共鳴,需要有不一樣的思維與觀點。
數位文化電子報邀請長期關注地方史與記憶的學者-黃貞燕老師,分享她在日本觀察到的一些案例。 黃貞燕老師首先提到日本只見町的例子,當地博物館在撰寫典藏物件登錄卡時,特別以口述歷史的方式將當地人使用文物的記憶一併記錄下來。於是,在登錄卡正面是形式上的客觀描述,而背面則是訪問使用過這件物品的人,去模擬他們的使用方式、記錄這個物件如何而來,並且將相關生活的記憶一起記錄下來。 一面是客位觀點的紀錄,一面是主位觀點的紀錄。主位觀點的記述能夠讓我們、未來的觀眾、研究者瞭解,其實這不只是一個客觀的物件,是一個在人的生活中以此與家庭產生連結、一個重要的、富有情感的物件。這些紀錄慢慢累積後,博物館一方面有物件的收藏系統,同時,也因為物件將在地的情感、生活記憶串連起來。 黃老師接著向我們解釋,日本地方史研究的發展脈絡。1995年阪神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破壞,迫使人們去面對生活物件與記憶快速、大量消逝的問題,讓留存下來的人們與原本生活的地方,不論是在物質與精神上都產生了斷裂。 為了讓失根的人們未來重新回到當地時,能夠連結到過去的記憶,也適當記錄災難發生的經過,許多地方上的文史工作者串聯起來,組織成史料網絡(史料ネット)。搶救在地震中被破壞的地方史史料,如家族的照片、各式各樣與生活記憶有關的檔案。他們一邊辨別地方史史料的內容、性質與意義,也提出地方史料搶救的辦法,教大家如何緊急地去保存被破壞的史料,如乾燥、緊急的處置。 這些檔案經過彙整後,成為一個資料庫。其所收錄的史料與地方上的人們緊密相關,並透過各類型博物館活動,將向來被視為研究者資料的史料轉化成為地方上人們的歷史遺產。 他們是如何將原本冷冰冰的資料轉化成為地方人們的遺產呢?關鍵是地方上的人們如何透過這些文物去認識自己的歷史與生活。透過這些文物的學習、研究和調查,將文物產生鏈結,連結到自己的過去與未來。博物館在其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讓歷史學研究者透過博物館的場域帶領地方上的人們重新認識自己的歷史,把單純的研究資料轉化成為地方上人們的遺產。透過博物館的引導,促進地方上的人們一起參與;有意識地讓地方人們參與博物館資料的調查、物件的登陸,讓大家去做這些基礎的工作,居民透過學習,從在地的角度與立場詮釋這些史料。 在這樣的情況下,居民從原本受教育的對象,轉變成為自己具有當事者意識,協助博物館員,參與博物館文物的調查與登錄。發展成為一種很不一樣的在地人參與歷史、詮釋歷史的書寫工作。 黃貞燕老師特別提到「地方賦權」的概念與觀點。在日本地方史的活動中,希望透過博物館、資料館、鄉土文物館等小型地方型文史機構帶動在地人的學習,將地方人的記憶變成物件詮釋、收藏,成為地方史詮釋、溝通的媒介。 像是日本蒲生野町成立的「考現俱樂部」,用探索歷史與文化的態度來看生活週遭的「現在」,其探索的議題既親切又有趣、讓參與的人們樂在其中。舉他們曾經做過兩次調查:小水溝探險、蓄水池探險為例。藉由觀察廢水的流向,透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現象,進行系統性的追蹤。藉此瞭解自己在自然生態體系中的位置與關聯。 這些活動在日本被稱為「市民研究活動」,也與在地盛行的生活環境主義有關。人們組織起來去反省與環境相關的公共政策,同時也在政府的環境政策中,納入在地居民的想法與觀點。 市民研究活動強調生活者的經驗與觀點,從在地居民關心什麼出發,操作上也相對簡易,讓一般人都能夠操作、執行。例如由琵琶湖博物館推動的「三世代水環境調查」,藉由祖父/祖母、父母與孩童,去瞭解不同的世代與水的關係。呈現諸如洗衣、戲水…等活動在世代之間的差異,透過這類調查,記錄了不同的世代利用水資源的方式,也將水跟生活的關係進行紀錄與展現。 透過三個世代的調查,最後博物館建置了一個水環境調查的資料庫。這些調查活動將抽象、不可見的記憶、知識透過參加型的紀錄與調查,轉化成為具象的檔案。將相關的照片、資料、口述歷史整合起來,成為專家在進行研究時非常重要的資料。
「由博物館帶著地方的人們去學習,給他們去探索與自己生活相關事務的能力,讓他們把記憶和自己連結在一起。」 黃貞燕老師以清晰的脈絡和思維,分享她在日本觀察到的現象與心得。讓我們看到日本的社會在災難過後,如何超越災難,透過博物館與地方組織,將過去和未來連結在一起。以及從此開展的活動與調查,如何親近土地、串聯人們,將記憶與情感凝鍊、轉化成為博物館的典藏,在資料庫上,飄散著在地芳香。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