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籍攝影師包德納拿出他的相簿,一邊翻看照片,我們一邊談著過去的臺灣社會。
照片中,1993年的臺北市,戲台上的角兒正在搬演,人們擺著桌椅喝茶、吃點心。明暗之間,臺灣的人情景色從生活的畫面中彈跳出來,親切、日常,但又比現實生活中,平添了幾分韻味。 包德納的相簿中,有許多類似這樣的影像,是他行走西門町、龍山寺、永康街、保安宮、淡水、鹿港、台南、金門、澎湖……這些地方而拍攝下來的。他收錄在數位島嶼的影像中,每一張都以「人」為中心,路旁的攤販、遊行的隊伍、對弈的老人,這些環顧在我們生活的周遭人事物,對他來說,彷彿是一幅流動的風景。 包德納在臺灣行走拍攝逾30多年,來到臺灣,對此地的第一印象是「安靜」。他描述當時的臺北仍是一個安靜的城市,沒有這麼多的咖啡店、餐廳,沒有如此繁忙的交通、這麼多的活動,不像現在這樣熱鬧。
或許是初到此地的安靜,讓他特別留意到那些城市中的音樂和聲響。他拍攝了許多拉琴、吹笛的人,演奏者的神情專注,襯著斑駁的背景,樂音在畫面中悠揚。
而在上面這張照片中,1989年的臺北,他在路旁捕抓人們生活的情景。灰白的房屋連接灰白的地,門窗、機車、盆栽的色澤鮮麗,人們坐在屋前談話、下棋。 對他而言,臺灣社會有別於法國或亞洲其他地區,人們慣常在室外活動,在公園、街道、廟埕、家門口前,一幕幕日常生活即景的切片,可以從其中看到人與人的連結。包德納自1980年間開始拍攝,他的一張張影像,剛好可以從細微處,見證臺灣社會生活的變遷與發展。
包德納說:「我喜歡去感受當地的氛圍,認識不同人們的生活。」他喜歡前往新的地方、不同的地方,甚至去過許多臺北人可能並不知道的臺北景點。他說:「迪化街不只是迪化街。」生動地提及他行走於巷弄間,看到許多不同於大街上的情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