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人文的跨領域和基礎性研究:
為文物數字化保護構建的元數據標準規範 講者:肖瓏/北京大學圖書館、張岩/北京大學圖書館 為了在不同的博物館之間,建立能夠互相參照與對應的文物後設資料,中國在國家文物局與國家科技部的補助下,執行專案計畫「文物數字化保護元數據(後設資料/metadata)標準研究」。
北京大學圖書館肖瓏副館長便以此計畫為例,分享如何在博物館界中溝通、協調以建立文物數位化的後設資料規範核心架構。

中國在2000年6月開始對後設資料標準的研究,和臺灣中研院展開一連串地交流,至2002年推出重大基礎課題「我國數位圖書館標準規範建設」,「專門數位物件中繼資料標準規範」子專案,完成23種標準及應用指南。其後幾年間,陸續推出專業領域的後設資料標準規範。前(2014)年則以跨領域、跨學科的視野,在國家文物局與國家科技部的補助下,執行專案計畫「文物數字化保護元數據(後設資料/metadata)標準研究」。
在這個計畫中,清點了中國可移動文物4700萬件、不可移動文物點近40多萬處,而中國舉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有2351處。為了跨館建置一個智慧博物館,在建立後設資料的標準與規範時,必須掌握文物數位化的特點和性質,從應用的邏輯面向出發,據此框出資訊的體系框架、核心標準、描述標準、管理保存標準及應用技術規範等,推動文物維護的研究、展示、應用與發展。
在過去,中國參照國際標準,建立具有中國文物特色的中繼資料標準和知識組織體系,藉以在文物數位化的過程中,從一般性的資料描述,爬梳文物知識的脈絡,建立文物知識的組織與體系,並更進一步以數位人文的方式,如:GIS、文本挖掘、資訊視覺化等方式,在檔案與資料間進行知識的挖掘與再生。
為了在不同的專業領域之間取得共識,得到文物界的認可,更廣泛地徵求專家意見,在建立後設資料時,要徵詢專家的意見,海納博物館、資訊領域、圖書館界的意見,反覆地聽取其意見作為參考。
此外,未來也將展開與各博物館機構的合作,如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四川博物院,陝西曆史博物館,山西博物院…….等,舉行開放性的實驗,檢視後設資料應用的實際操作情形。
從這些經驗中,我們看到在文物數位化的過程中,後設資料的重要性,將作為數位檔案的基礎,向外串聯與擴展,成為數位人文研究的礎石,廣納來自不同專業領域的意見和聲音,不斷地向上築成知識的高塔。 延伸閱讀: 博物館社群後設資料發展與數位典藏應用之分析 http://metadata.teldap.tw/bibliography/proceeding/cp041220-2.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