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年代,還沒有電腦、手機,地方小鎮對於戀愛情事尚未開明;少男少女要如何表述心跡?讓對方知道自己的心意呢? 過去,少女們在山坡上採茶,婀娜多姿,引得少男停下腳步搭訕,少男夾念帶唱地用一段曲,表述情意。少女再回一段曲,曲音婉轉悠揚,你來我往,情意在山間蔓延開展。 或者談感情、或者當演講、或者議論家務、或者拌嘴吵架,用講的生硬無趣;於是,男男女女唱一段相褒歌,表情述意。相褒歌有著固定的形式,七字一句、四句一個段落,唱者即興創作,有押韻的形式與規則。
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於秋末採訪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蔡佳芬,聽她談坪林地區的相褒歌,也隨著她,於坪林採訪王菊英阿嬤,記錄阿嬤的相褒歌演唱。
蔡佳芬形容相褒歌為:「早期社會中,人們普遍用以抒情敘事的吟唱能力。」她在坪林接觸相褒歌,在詞曲間看見地方生活的大小事,她形容相褒歌像是大家所熟知的RAP,用簡單的曲調,即興、押韻,對日常生活有各種感觸都可以成為作詞的靈感與內容。
四句聯、七字句,乍看與唸歌或者歌仔戲的形式相似,但不同之處在於其不使用樂器。相褒歌流行於臺灣北部的茶區,如宜蘭、石碇、雙溪、南港、汐止……等地,人們一邊工作,一邊唱和你來我往,手不得閒,無法演奏樂器,旋律中,也因此保留了臺灣音樂在地較為原始、貼近生活的形貌。蔡佳芬一邊介紹相褒歌,一邊向我們說明相褒歌的重要意義,她認為相褒歌就像是「臺灣音樂的基因」。
在過去,相褒歌普遍傳唱於茶鄉,詞曲大半與感情有關。過去的人們含蓄、內斂,時常引用地方上的植物作為譬喻,影射內心的情感。
例如:
水錦開花白猜猜, 風吹菅尾倒規排, 咱嫂佮哥真意愛, 阮厝父母全唔知。 內容提及木槿開花時白茫茫的一片美景,風吹過來,菅芒隨著壓倒。少男少女真心相愛,家中父母卻不知曉。
除了談感情,王菊英阿嬤現場演唱的相褒歌,也有夫妻之間互相唱和,丈夫感謝妻子為家事操勞,第兩句以樹梅為喻,形容那些化於日常生活中妻子對家庭的惦念:
水錦開花白波波, 樹梅開花人看無。
歌詞形容妻子操持家務,就像樹梅的花朵外型細小,大家不一定會發現,但是卻讓家裡舒適而事事安妥。這些歌曲在你來我往之間,描述傳統農村生活的諸多細節。
隨之,王菊英阿嬤也演唱了一首相褒歌,描述採茶工作的艱苦,人們臉面向地,背朝著天,因為找不到好工作,只好做這樣辛苦的工作。
要欣賞相褒歌,蔡佳芬建議首先要聽懂相褒歌在唱什麼,進而欣賞歌詞中的隱喻與涵義;坪林地區的相褒歌曲調婉轉,唱者多帶安溪口音,是為當地的特色。如何轉音、轉的細節多不多……等等考驗著唱者演唱的經驗與功夫。 圖說:王菊英阿嬤現場也展示了幾張歌詞,泛黃的紙頁、手寫的筆跡 過去曾經風行於臺灣的茶鄉,卻逐漸被世人所遺忘,許多人都知道澎湖褒歌,但卻鮮少有人注意到臺灣茶鄉的相褒歌,傳情致意,紀錄小鎮生活的大小事,在高低起伏的旋律間,傳唱在地的風俗底蘊。藉由歌詞字裡行間,讓我們看到水槿開花,一片白芒芒,生活中許多唱過的事,卻不能再忘。
人物簡介:蔡佳芬為臺灣最活躍的長笛家之一,演奏足跡包括亞洲美洲等主要音樂廳,為紐約市立大學音樂藝術博士與耶魯大學演奏碩士。曾獲多項長笛獨奏第一名,受邀與國內外樂團合作演出協奏曲,經常為國際作曲家發表新作,擔任講座主講、評審,發表論文等。曾經任教於國立臺灣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山大學、真理大學與薇閣中學國際部,教授長笛演奏、管樂作品研究、室內樂、音樂產業、音樂傳播與音樂欣賞等課程。 為了讓臺灣青年有創意表現平台,2012年主持臺師大民音所「音樂產業人才培育計畫」,集合多方青年才俊,以“喚起跨世代的美好共鳴”為概念,重新打造經典臺灣民謠,發行《荻生笛聲-蔡佳芬長笛雋永集:東西謠想新臺風》專輯。
2014年開始進行「聲態創藝-讓世界聽見坪林」計畫,協同了師大臺文系與臺大城鄉所,以坪林的相褒歌為發想,創作富文化意涵之歌曲,並進行聲景採集,將音樂、影像和人文社會議題連結。
2015年起參與國立臺灣大學跨界應用能力培育「食養城市人文農創」計畫,擔任協同主持人,並指導台大創新設計學院第一號專案,協助學員製作演出《色計古典-互動式音樂會》,希望能將音樂帶入各個領域,激盪出更多的創意火花。 黃王菊英 34歲遷往坪林居住,在當地經營布行,後轉為服飾店。 曾經受邀參與坪林茶業博物館「任意門-坪林.茶.故事」特展開幕活動演唱採茶相褒歌,為坪林地區相褒歌演唱、文化傳承的重要耆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