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序過了立冬,地處熱帶與副熱帶交界的臺灣,終於像鬧得夠久的小孩甘願收斂起火爆脾氣,一點一滴,轉靜,轉涼。儘管此刻的氣溫還不算冷,但放眼各大大小小的實體、網路電器賣場,無不摩拳擦掌、祭出琳瑯滿目的優惠,準備搶攻家用電暖器這塊大餅。 拜科技發達之賜,現今的電暖器種類繁多、選項齊全,體積小至懷爐、暖蛋,大至十數坪空間也難不倒的葉片式;素材從電熱絲、石英管、鹵素、碳素,進化到陶瓷、電膜;功能強調恆溫、定時、對流、紅外線、防潑水、……能想到能說出的應有盡有,各種畏寒怕冷的困擾都獲得了解決。在科技的面前,我們輕鬆告別嚴寒的惡夢,「四季如春」再也不是譬喻,是白描。 但是在電暖器問世以前,人們用什麼器具和能源禦寒? 南朝詩人謝朓曾賦詩一首,為上述問題提供了明確的解答:「庭雪亂如花,井冰粲成玉。因炎入貂袖,懷溫奉芳褥。體密用宜通,文邪性非曲。本自江南墟,㛹娟修且綠。暫承君玉指,請謝陽春旭。」首聯的庭雪與井冰點出時間背景為冬季,天寒地凍之際,「某物」恰因熾熱而得寵,被攬入衣袖貼身相伴,或捧在懷中摩娑取暖,令人愛不忍釋。「某物」的本體細密嚴實,使用時卻講究空氣對流,因此必須注意通風;紋理藻飾雖欹斜交錯,然而本性良善,實屬名門正派之物。「某物」的素材產自江南山村,色澤翠綠蔥蘢,蔥體態修長可人。「某物」能烘暖主人的纖纖素手,讓人陶醉不已,而沉浸在汩汩暖流的愉悅,甚至連春日暖陽都嫌遜色。 詩中反覆著墨之「某物」,謎底即在詩題──〈詠竹火籠〉。本詩載明了「竹火籠」這種器物的功能、特性、素材和使用時機,可見在南朝齊時,「竹火籠」已是陪人們渡過漫漫寒冬的益友良伴。 在科技產品鋪天蓋地席捲生活之前,「竹火籠」可是凜冬必備的日常器物。「竹火籠」簡稱「火籠」,又稱「火囟」、「火熄」、「竹火爐」,由竹篾編成燈籠形狀,爐身透孔,籠底安裝一缽形陶器,將燒熱之木炭置放於陶缽內,即可藉以烤火取暖。坐下時候,亦可以放在短襖下烘暖手腳及小腹。火籠上方有拱橋形提把可當提籠,提著它四處走動便可抵擋寒氣侵襲。夜晚就寢前,把它置於寒凍的床褥中,即成最棒的暖被工具。
須注意的是,往火籠裡添炭,一次不可添入太多,以免炭火太高而燙手,或因高溫而不小心引燃周遭衣物。使用時,也必須保持空氣流通以確保木炭完全燃燒,否則將產生對人體有害的一氧化碳。 製作火籠要使用三種竹子,爐身用黑葉竹,取其較有韌性,耐火烤又不致斷裂的優點。爐腳用桂竹,取其長而不打結之特性。爐耳用麻竹,取其竹節間距較長,易於提拿。做火籠時得先破篾、夾門。將篾準備好,先織爐底,串橫篾,然後做爐嘴、爐身、爐腳和爐耳。編竹篾可是考驗匠師手藝的細活,層層環繞,密密周匝,一丁點也馬虎不得,編織精良的火籠絕對稱得上是件上好的民間手工藝品。
對先民而言,火籠除了是輕巧的隨身暖爐,也是不可或缺的烘衣器具。從前沒有烘衣機,碰上霪雨霏霏、連月不開的日子,衣物總是溼潮,穿上身子極不舒服,放久了則有長霉的困擾,十分令人頭疼。這時候,火籠就派上用場了。家家戶戶會晾掛起大大小小將乾未乾的衣物,懸掛於火籠上方,藉著炭火的熱氣烘烤衣物,既達到乾燥目的,又兼具殺菌功能,一舉兩得。
在那樣的時刻裡,火籠其實更像一顆溫暖的定心丸,隨著熱氣緩緩上升,細細熨過衣物的孔洞縫隙,像一雙柔軟的大手貼身撫觸每一道日常的皺褶。經過那一雙大手的緩解與寬慰,一家老小便安心許多,彷彿生活的細節又被重新整頓過一回,不再那麼黏膩難耐。 衣物無知,以為曾穿過的身體沒什麼心事。幸好我們還有一籠溫暖,依偎著,也就對許多難捱的物事安然無懼了。 除了取暖、烘衣、暖被等實用功能,火籠也別具一層文化意涵。
舊時人家嫁女兒,火籠是必備的嫁妝,父母會為女兒買一對最好、最堅實的火籠,外面貼上大大的、朱紅色的囍字,像燈籠一樣,豔豔焯焯,既喜氣,又意謂著照亮未來生活的路途。新火籠裡面並非空空如也,必須放兩包炭,由兒子送女兒出門,再拿回一包炭,象徵女兒把自己家的火種帶到了男方家裡。 作者不詳(清代)。[竹編髮簍(BW-C0049)]。《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 新婚後,這對火籠還不能正試啟用,必須先放置新床旁數個月,以示夫妻感情升溫,家庭人丁興旺。另有一說,是祝福夫妻兩人到老還能一同在火籠前取暖,白頭偕老,永不仳離。而火籠由竹篾編成,竹有竹節,意謂女子有節,能恪遵三從四德;炭火有苗,則諧音生生不息(熄),求取瓜瓞綿延的福氣。 舊時代裡束縛女性的性別觀念,現在看來當然有些不合時宜,而多子多孫的家庭結構,也與現下社會趨勢有所出入。然而,關於締結婚約這檔近乎板塊大陸漂移重組的人生大事,慶賀的氛圍不變,祝福的心意不變,未知的磨合還是未知的磨合,愛的關係裡最重要的,依舊是愛。 因此,我們實在不必苛求太多枝枝節節。享受它升起的陣陣暖意,體會它慢慢幫生活加溫,玩味它緩緩烘乾生活裡微溼的毛邊,讓我們穿回一套又一套爽淨的自己,這大概是火籠在日常起居中,最了不起、最讓人鍾愛的功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