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臺北城內的重慶南路,是先有路再發展市街的都市計畫道路。清代臺北開府後建城,即配置兩條南北向道路,西側為今日重慶南路的府前街。這條南北向主要道路名稱來自地方行政機構「臺北府署」,臺北府署座東朝西,日本時代初期繼續做為臺北縣廳繼續使用,直到新廳舍(今監察院址)落成後拆除,門前石獅挪於新公園內放置。 日本時代1911年風災大水,臺北廳長井村大吉向總督府提出市區改正計畫,將城內打造為示範店屋的展示點。外觀為西洋歷史主義風格的立面,並以法規保留符合東南亞氣候特色的「亭仔腳」騎樓空間,再於店屋後方建造合乎日本人生活習慣的町屋,將臺北城內的建築風貌以多元文化混合。1915年第一次市區改正大功告成,出版「臺北市區改築紀念寫真帖」。騎樓的法制化對市民生活影響極大,無論颳風下雨艷陽天,行人都得以順利穿梭,於其上發生的經濟活動,也造就了周夢蝶擺攤這樣的城市風景。無奈經濟越發展,空間的社會性越被忽視,騎樓開始被改建的高低不平,因法規鬆綁,有些路段的騎樓甚至消失了,南國風情的獨特風景終究一點一滴的流逝。  | 左圖:早期的臺灣騎樓(亭仔腳) 統一規劃,平坦寬敞。 張才(1950-1960)。[拱廊騎樓]。 | 1926年進行行政區劃制度改革,將部份「大字」改為「町」,原府前街為本町主要道路,依照日本命名慣例為本町通。本町通因位於臺北火車站前廣場至城內官廳區之間,屬於臺北市政治經濟核心區域,也是入城重要的象徵性街道,臺灣最初的消防組織「臺北消防組」即設置於今日城中消防隊的路口,建高塔瞭望災情,先於後來落成的臺灣總督府高塔,成為臺北最早的高樓地標。今日消防隊仍在原址堅守崗位,鶴立雞群的塔樓卻隨都市化發展隱沒在樓群中,從高調的守護轉為默默的服務。 臺北消防組詰所,今城中消防隊。 來源:臺灣大學圖書館 舊照片資料庫 位於今重慶南路漢口街口東北角的太陽堂旅店,於戰後由上海商務印書館進駐,具有教育出版理想的商務印書館,肩負著國民政府史觀的教化使命,1947年到臺北籌設分館,購得原太陽堂舊址於次年初開業。1964年推舉王雲五先生擔任董事長,之後歷經數次裝修,增建為平屋頂為四層樓建築,命名為「雲五大樓」紀念之。以這位中國文化界及政經界的重要人物為名的大樓,曾將太陽堂來自美國建築的外觀風格,加上東方傳統紋飾空心磚的外牆,後又增建四樓改為現代主義的簡潔外觀,見證了從日本時代的洋化風潮,到戰後承襲中華文化正統的自許,最後走入國際化的書店使命。 臺灣商務印書館,由土地建物會社技師鈴置良一仿美國建築師萊特作品風格設計 來源:臺灣商務印書館 本町通三丁目西側原為臺北府署前庭,不在明治年間市區改正的範圍之內,基地內只有一家日式旅社「朝陽號」。直到1931年日本生命保險株式會社將臺灣出張所升格為臺北支店,向臺灣建物株式會社買下這塊地,委託京都著名建築師前田健二郎設計支店新廈。戰後該建築由臺灣第一商業銀行購得做為總行,1976年由日本知名建築師郭茂林團隊改建為高度近90公尺的新行廈,是當時臺灣第一高樓,而日本精神營造廠的精湛技藝,也為臺灣摩天樓的營建帶來全新視野。 第一商業銀行,原日本生命保險株式會社臺北支店。 來源: LIFE雜誌開放資料 再往南來到衡陽路口,今日金石堂書店原址為西尾商店。本町通上的著名品牌資生堂,有名員工西尾靜夫對攝影特別有興趣,後來到老東家不遠處頂下原為西餐廳的轉角店面開業,經營當時臺灣規模最大的攝影器材專賣店「西尾商店」,帶起在週邊區域開設眾多攝影社和照相器材店的風潮。城內整然有序的美麗街景,本為臺灣向內地誇耀治績的具體象徵,再加上一旁新公園的閒逸景致,不時有表演活動、人像取景、戶外展覽等需求,攝影產業聚集在此可謂地利人和。 裕仁皇太子行啟通過榮町通,背景為西尾商店,今金石堂書店。 圖片名稱:特別鹵簿(本町通) 來源:臺灣大學圖書館 舊照片資料庫 西尾商店西側對面的轉角店鋪,今統一星巴克重慶門市使用的也是日本時代的建築。京都實業家三好德三郎,以栽茶、販茶為本業起家,1899年來臺從事文山、坪林等地的烏龍茶研究,爾後商而優轉政,任臺北府前街郵便局長、臺灣共進會迎賓館主任委員,城內店面曾做為府前街郵便局和辻利茶鋪。西尾商店與辻利茶鋪的南向分別對面兩座漂亮塔樓,就像是要去謁見總督府的壯麗般宣示著入口的隆重,分別為東側以日本新領地臺灣的帝國新地標「新高山」為名之新高堂書店,與西側標榜與東京百貨同步流行的大倉本店洋雜貨。此兩樓戰後分別由著名的東方出版社與正中書局接收,1980年代拆除改建大樓,入口變得更加巨大,鄭重其事的華麗效果卻不復見。 日本時代臺灣地區明信片,左為大倉洋雜貨本店,右為辻利茶鋪。 來源:國家圖書館 再往南至寶慶路口,西側是從日本時代以來掌控臺灣金融的龍頭臺灣銀行,1938年由知名銀行建築師西村好時操刀改建,氣派的外觀沿用至今。臺灣銀行對面的街廓,臨重慶南路是一棟名為「聯合大樓」的灰色四層樓建築,駐有許多美國相關機構。美援是戰後對臺經濟發展重要的政治因素,其在臺辦公室建於最高行政中心總統府斜對面,或監督或輔助,甚或是真正的決策機構,戰後微妙的臺美關係反映在行政核心區的空間治理。近年改建為經建會大樓,乃至今日的國發會,也延續了掌握國家經濟命脈的決策角色。 特別不設騎樓的臺灣銀行,有足夠的退縮距離可以瞻仰建築的雄偉立面。 來源:LIFE雜誌開放資料 重慶南路的街景重頭戲,便是位於文武町一丁目,日本時代最高行政機構臺灣總督府。基地原址在清代並無形成街道,其上僅有漢人陳、林二氏宗祠。爾後日人將兩祠遷往大稻埕,待資金到位期間,設置跑馬場供官員使用。戰後簡略整修盟軍轟炸造成的損壞,繼續做為中華民國總統府使用至今。戰後總統府也曾面臨是否要改建為中國宮殿式的討論,雖因結構及經費考量終未遂行,做為跨越朝代的政權象徵,建築風格的敏感選擇當然不是只有美學考量而已,而今社會完全不討論相關議題了,不知是太過成熟超脫,還是對於代表國家的建築形象毫無感覺?。 總督府高等法院,現做為司法大廈繼續扮演法治社會的代言人。 來源:日本時代繪葉書 總督府南側的司法大廈,日本時代起始即做為各級法院及官舍用地,1934年由總督府營繕課長井手薰主導建造高等法院新廈。雖然塔頂的造型被稱為代表軍國主義的帝冠式,卻也有史家林衡道認為其獨特的「轎頂」是取材自臺灣廟宇的地方智慧,殖民統治至此時近四十載,文化傳播已不再只是單向輸入而是雙向互溶了。 高等法院對面的文武町五丁目北側為臺北州立臺北第一高等女學校,至今仍是著名學府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該校成立於1919年,原全為木造建築。1933年進行新建校舍工程,採用先進的鋼筋混凝土構造,選用近世折衷樣式,現為市定古蹟。校內最顯著的風景卻不是建築而是上下課時會流溢到整條重慶南路上各家書店中的招牌綠制服,其國共對峙時期考量學生防空安全的設計,也讓學生自嘲生活在重慶森林中。 南側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1918年改為臺北師範學校,其址清代為與武廟隔街相對的文廟。日本人起先利用文廟建築暫做衛戍病院,後將培養教育人才的重要機構設置于此,傳承原址文風,師範學校兩層樓的校舍立面仿威尼斯常見的雙連拱窗造型,為日本時代臺灣公共建築少見的義大利風格。1920年代全世界民族自決風潮風起雲湧,校內臺日籍學生迭傳衝突,當局為一勞永逸,將臺籍學生遷往大安庄新建第二師範學校,避免摩擦易生事端,造成今日臺北國立及市立兩間師範學校,外人永遠撲朔迷離搞不清楚的情形。 重慶南路至此出城,戰後都市規劃擴張,1948年的都市計劃圖已可見其二段預計往南延伸,穿越古亭區至新店溪畔的水源快速道路,往北亦跨越縱貫線鐵道,在戰爭時期疏開空地的基礎上劃設重慶北路與之連結,但承載最多故事、經典建築及最具歷史感的,還是在老臺北城內這段見證政權更迭起落,經歷府前街、本町通到被冠上「重慶」之名的一點三公里大道,若說它見證了臺灣發展的縮影亦當之無愧。 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第二會場前臺北市榮町通,左為西尾商店,右為新高堂書店。 來源: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
2014年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推出「思想,重慶南路」特展,展出資料庫影像、文物、珍貴舊書籍等,藉以獻給每一位曾走過、沒有走過、或者是遙想過重慶南路的愛書人。讓我們一起,再走一次,重慶南路。 即將於9月26日再度於松山文創園區東向製煙工廠一樓展出一個月,歡迎讀者前往參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