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春的一個晚上,與荒野保護協會的推廣講師-吳惠敏(自然名:玉山圓柏)約好訪談,她說了一個又一個與植物有關的故事,那是過往未曾知悉、但卻在你我生活週遭,花花草草的故事。 不只是植物 從她的眼中看植物,花草有各自不同的性情與脾氣,像是朋友,亦或像是生命中的導師。
植物生長的千姿百態,映在她的眼底都是訊息。她從不同的植物,得到面對生活的啟發和寓示。例如她近期帶著高中生前往臺東阿朗壹古道進行生態觀察,途中看見一棵瓊崖海棠形狀特殊,她們駐足停下端詳、談論。 圖說:風剪作用的樹型,在孩子們眼中,像極了卡通櫻桃小丸子中,小丸子同學-花輪特殊的髮型。 在孩子們的眼中,這棵瓊崖海棠長得像卡通櫻桃小丸子中,小丸子同學-花輪特殊的髮型一樣。樹冠層斜長高聳,吳惠敏進一步解釋樹木的風剪作用。她說:「風是這棵樹生長於此最大的敵人,它要如何抵禦才能戰勝環境,生存下來?不是硬碰硬,而是改變自己的姿態,順應風的方向。」同時,以此為鏡,她更進一步告訴孩子:「換成當自己的生活遇到困難時,我們要如何面對?要學習順應挫折而非硬碰硬,風從這邊來、在強大的風勢下,我們蹲 下來一點,改變自己的姿態,就有可能戰勝強大的風勢。」 「找連結、找訊息。植物會傾訴,它背後要告訴我們的訊息,那遠大於它的學名。」吳惠敏總是鼓勵人們在觀察植物時,藉由連結,無邊地建構自己對植物的看法與想像。 帶著孩子去冒險 累積了豐富的導覽經驗,對於如何引領孩子進行植物生態觀察,吳惠敏不藏私地分享她的想法。
圖說:如果他覺得狼尾草像毛毛蟲,就讓他說是毛毛蟲花也無妨。 黃建益(2004-12-17)。[中文種名:象草]。《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4e/59/01.html(2015/03/17瀏覽)。 以個人為例,吳惠敏一年兩次帶著孩子到特定的地點去旅行、冒險,或者是把住家附近的公園、學校當成一家人的秘密基地,這些地方生態資源多元、豐富,適合帶著孩子一起進行自然觀察與探索。在開始的時候,不要強迫孩子去認得、記住植物的名稱與生態特徵。「如果他覺得狼尾草像毛毛蟲,就讓他說是毛毛蟲花也無妨。」吳惠敏認為激發孩子的想像力很重要。讓他們喜歡大自然,親手去摸、親眼去看,先培養興趣,日後再一步步給予知性的啟發與教育。 | | 吳惠敏讓小孩在阿勃勒的果莢上作畫 | 在導覽中孩子製作的生態圖畫筆記 | 「教小朋友自然觀察,除了一定要親自去感受外,在親眼看到之後,讓孩子說出來,說出來轉換成為自己有意識的內容,並引導到日常生活。與人產生連結,孩子可以知道植物給我們的啟示是什麼。植物不再只是植物,而是蘊含人生重要的深刻哲理。」吳惠敏說。 認識植物靠五感 吳惠敏時常藉著五感的體驗,激發孩子對自然的興趣與喜好。舉例來說,讓孩子在花草樹木中尋找「圓形」。小孩的觀察力與想像力比大人更敏銳,他很有可能會一一挖掘那些意想不到的圓形,從口中講出一番道理。藉著一個提問啟發他,讓孩子的想像力有更寬闊發展的空間。 除了形狀,吳惠敏也不時以氣味引導。例如她喜歡找那些嗅著有點臭味的植物,如珊瑚樹,開白花的花,結紅色的果,聞起來像是電線走火的臭味;或者是雞屎藤,當孩子們拿起來聞,嚷著嫌臭的時候,她一邊講述自己小時候,阿嬤把葉子拿來切一切,煎蛋吃,煎好之後經過化學作用,臭味不見了,散發著香氣。老人家認為雞屎藤會「開脾」,吃了之後能夠 提升人體對營養的吸收力。
| | 如珊瑚樹,白花紅果,聞起來像是電線走火的臭味 彭鏡毅(1997-03-05)。[中文種名:珊瑚樹]。 | 雞屎藤,聞起來有雞屎的氣味,但入菜後卻帶香氣。 作者不詳(2000/8/10)。[中文種名:雞屎藤]。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http: //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 /00/45/58/e8.html (2015/03/16瀏覽)。 | 想像著臭味變成香氣,吃下還能促進身體的吸收力。像這樣特殊的味道,孩子聞過以後,不容易忘,會留在記憶裡面。還有比較特殊的植物如蓮霧、芭樂,這些果樹是桃金孃家族,葉子聞起來就是我們常吃到的水果的味道。以及路邊時常可見的楓香,其學名為Liquidambar formosana,Liquidambar直接翻譯的意思是液體的琥珀,樹如其名,它的汁液流出來像琥珀一樣,散發淡雅清香的氣息。 不論是以形狀開拓孩子的視野,或者是以植物的氣味,喚醒五官的感受。許多知識透過在大自然中,親身去探索、挖掘、體驗,那個當下的觸動讓內心產生共鳴。「這會比他從書本中去讀、去背更有用!」吳惠敏笑著說。 每一個時節,等不同的花開 在臺灣,一年到頭,隨著氣候流轉,大自然也不斷地更換外衣,展現不同的風情與面貌。 以自己在社區大學的課程為例,吳惠敏一一數著不同時節,有哪些不同的賞花活動。3月櫻花、杜鵑花開,然後是一科一屬一種的鐘萼木、降真香、守城滿山紅、大屯野當歸……7月有艷紅鹿子百合,10月草嶺古道看芒花,11月獅頭山的新店當藥綻放。每一位喜好植物的人,大概都有建立自己的花草曆,在第一次認識、瞭解之後,明年你會再有期待,也會更進一步地想要認識植物相關的生態意義與價值。吳惠敏認為:「不同時期大自然有不同的植物正在開花,自然現象有更替,有變化, 並非總是一成不變,非常有趣。有的植物第一次認識、瞭解,先產生新鮮感後,明年再有機會看一次的時候,會再想要去瞭解它們的生態價值與意義。」 見樹、更見林 在訪談中,吳惠敏一再提及進行植物觀察時,觸類旁通的重要性。 她有時藉著讓大家去觀察各地的植物,例如在稜線、山中、溪谷、森林裡有什麼植物。當人們意識到植物與環境產生關連時,這個植物會比較容易讓人有感覺。她舉綠島稜果榕為例。過去在綠島有許多稜果榕,它的果實長得像小南瓜,一稜一稜的,當地、也是全臺灣唯一吃素的蝙蝠-臺灣狐蝠以稜果榕為食,但卻在觀光開發後,當地民宿為了不遮擋遊客看到大海的視線,砍去稜果榕,種植木麻黃。在稜果榕消失後,臺灣狐蝠的數量也從數千隻銳減至不到五十隻。 當你從這個故事體認到生態圈環環相扣,人的生活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時,你會體認到每一種植物的特殊意義。所以,吳惠敏在觀察植物時,往往一邊留意附近周遭的生態,也在閱讀圖鑑、查詢資訊時更進一步閱讀植物古往今來的軼事,這讓她對植物的認識有更多元的面向與看法,也讓植物透過不同的方式,告訴她故事。正如她在訪談中所提到:「只知道植物的名字一點意思都沒有,當你可以看到植物,還認識它的生態時,你可以從一棵樹看到一整片林。對應到植物生長的環境,很容易觸類旁通。而且你會對整個生態產生感覺,看待植物會覺得既多元、又豐富,打開不同的眼,植物每天都在傳遞這些新鮮的感受。」 等待一個賞花的人 吳惠敏開始踏入植物觀察,背後也有一段故事。當她的父親死於癌症倒臥病榻時曾感歎為何要抱著退休金等待死亡,那種對於人生還有許多事情尚未完成的不甘心,讓吳惠敏開始問自己,難道真要把人生很多重要的事情擱到退休後才去完成嗎?
那一年,她43歲,於是毅然決定退休,追尋自己的人生。以前工作的辛勞,讓她在退休後的第一時間只想優閒地喝下午茶,喝到第五、六次起開始覺得無聊,想到小時候 父親時常帶著她爬山、郊遊,於是就開始往山上走,累積了一些經驗後,她攀爬臺灣百岳時,被漂亮、特殊的高山植物吸引了目光,於是開始買圖鑑,也和山友們交 換植物背後的資訊與故事,當看的書越來越多,認識越多,也越講越多,帶著人們認識植物就變成了她事業的第二春。 對她來說,植物與生活緊密相連,當她在描述一株花有多美時,眼中總閃爍著光。在發掘植物故事的過程中,她得到許多樂趣與體悟。數位時代讓植物的鑑別有更快速地開展,但她認為科技太進步,在網路上拋出問題,可能不到三秒鐘就有人能告訴你答案。但是這樣速成的知識,反而容易遺忘。吳惠敏分享自己過去的經驗:「透過不斷地摸索與學習的過程,我會對這個植物有很深刻的感覺。在觀察、瞭解、認識相關的訊息後,更容易有記憶、有印象、有感情。」 多一點感受,體會一朵花開的當下,如同法國思想家盧梭曾說:「生活的最有意義的人,並不就是年歲活得最長的人,而是對生活最有感受的人。」觀察植物時,再想一想。我們生活週遭,也存有許多植物的故事與寓言,只待一個敏銳、具有想像力的心靈,挖掘它、發現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