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上餐桌,一日三食,陶瓷食器充斥你我生活的日常,從底部印上出品窯場的制式普遍杯碗盤碟,到嵌上陶藝家落款,風格獨具的特殊食器。台灣餐桌,除了因循時序更迭與風土各異而呈現出豐富的食物畫面,還有因地理、歷史、政治、貿易與民情風俗等因素影響,而產生風情殊異的各時期食器風景。 日治時期以前,台灣陶瓷食器主要仰賴中國大陸進口,其大多為沿海城市附近的窯場所生產。庶民百姓使用的,多是低溫燒造陶,胎土粗糙,施釉陽春,式樣以釉下彩繪簡易青花為主;質精者雖亦有之,但數量稀少,通常以粉彩彩繪中國傳統圖案如蟠桃、桃葉、蝙蝠、多錢結、福壽字等符號象徵吉兆。 日治時期,日人於北投貴子坑發現白色黏土後,引進日本製陶機器與技術,為北投製造陶瓷食器之濫觴。當時日本人開設「北投陶器所」和「大屯製陶所」,開始機械化生產,器底常見「北投」與「大屯」的食器多產於此時期,因黏土色白,易於彩繪,開啟台灣製陶食器彩繪裝飾之風,並以釉下彩鐵繪和彩繪青花為主。釉下彩乃於生坏上彩繪後施上透明釉燒製,風格樸實雅緻;釉上彩則於上釉後彩繪或勾勒金邊,風格華麗高貴,富有日本氣味,這時候彩繪主題以山水、菊、牡丹、鳶尾蘭和台灣水果居多。除北投生產陶食器,台灣各地的傳統窯廠亦以紅土為坏,塗上白色石灰釉,勾勒簡單青花線條裝飾後,以低溫燒製,質地粗糙,為當時庶民主要使用的陶食器。 圖1:日治時期台灣傳統窯場低溫燒製陶碗(葉乙麟先生收藏) 台灣光復後,50 年代到60 年代之間,來自日本與大陸的陶瓷食器進口受阻,政治的因素,促使北投與鶯歌大量生產陶瓷碗盤。北投延續先前日人留下的機械、窯與技術製造陶瓷食器;鶯歌亦步亦趨追隨島內潮流,發展屬於自己的陶瓷食器。這個階段,粉紅彩釉下彩繪的使用,為先前以青花釉下彩為主的陶食器妝點了些許新意,青花葉粉紅花和梅、蘭、竹、菊是常見的庶民碗盤花樣。隨著陶食器工藝的進步與市場多元的需求,食器色彩愈益豐富,畫工亦愈趨繁複,象徵吉祥和樂的雞、延年長壽的鶴、富庶豐收的魚蝦,和理想仙境的農村山水與南洋風景也常出現在這時期的彩繪陶食器上;然速度與產量的追求,這些彩繪皆由窯場女工因色分工、描繪而成,雖說不上精美細緻卻也質樸親民、清麗寫意。裝飾上,除了上述彩繪技術之外,噴釉、刻模蓋印和釉上彩轉寫印花技術的引進,不僅達到量產與標準化的目的,亦豐富了此一時期陶瓷食器的風格,制式複雜的圖紋、各種淺紋暗花和炫麗艷澤的釉上彩,讓原本碗盤圖式因應時代風尚,由簡而繁,更寫實且愈富麗。
圖2:50、60 年代,鶯歌釉下彩繪盤(葉乙麟先生收藏) 60年代,台灣食器製作進入了現代化機械量產的革命性轉變,「大同磁器公司」自日本引進技術,成功發展出規格統一、品質穩定的全瓷餐具,大量生產各式民生所需的白瓷食器,式樣從全白、唐草、彩花到萬壽無疆,影響至今,許多人家裡或餐廳,最常看到的仍是碗盤底部印著「大同」的餐具。
圖3:大同磁器公司生產「萬壽無疆」碗盤組(郭春鑾女士收藏) 全白瓷食器量產之外,70年代,部分陶藝家自闢窯場開發屬於自我風格的陶瓷食器,受市場肯定後進入精緻化生產,供特定喜好者使用收藏,擅長仿古製作中國宋元明清經典陶瓷器皿的「曉芳窯」就是此類之一,其歷代官窯陶瓷釉色與器制的精研與製作,將台灣餐桌上的食器推向另一典麗雅緻之境。
80年代,台灣陶瓷器皿受日本民藝之風影響,陶藝家紛設窯廠或工作室製作生活器皿,強調手作、在地泥土與實用,風格偏向粗獷樸實且個性化,是一種源自日本民藝卻發展出屬於台灣在地特色的陶食器。 近期,日本陶瓷食器大量進口,更顯著地影響台灣今日餐桌的風景,越來越多年輕陶藝家成立工作室,或追崇正宗的日本民藝、或融會一己之美學與技藝發展出風格獨具的陶瓷食器,以手作為基,強調本我、創作與其作品使用者和器皿的關係。此階段的餐桌風景多元而呈現百家爭鳴之勢,以「類日本民藝陶食器」和「絞胎盤食器」為例:前者手捏或手拉坏決定食器的形制後,削切刻畫出簡單的紋理,或塗上單色化妝土,或施以亮面、霧面或含礦物質的釉,以展現食器不同用途之本質;後者則以不同顏色的土絞扯,陶藝家透過手拉坏的方式,經由時間和轆轤轉動,而產生的「本我」與「作品」的對話,呈現材料特性,以達到食器之藝術性。
圖4:近期陶藝家食器創作(沈喬楓「日常系列」作品)
圖5:近期陶藝家食器創作(沈喬楓「絞胎盤系列」作品) 此外,隨著飲食日益精緻化,擺盤的講究進一步提升了台灣的餐桌風景。如何以陶瓷食器合宜搭襯不同時節與風土的料理,達到「食在地、吃當令」的精神,並襯托食器的風雅之姿,於是,陶藝家與料理者合作,以食器和料理互為表裡的餐會,詮釋了食、器、藝的餐桌演繹。
圖6:陶藝家與料理者合作的餐會(沈喬楓食器作品) 走進時間之窯,台灣陶瓷食器經歷了仰賴進口、日人主導製作,到自製本土化,進而規格化量產,再精緻化以呈現陶藝家風格的歷程。土的脾性、窯的改良、釉的試驗與斟酌、技術的發展和機械、女工或陶藝家的介入,影響了各時期食器胎質的粗礪緻密,裝飾的或繁或簡,釉澤的冷暖濃淡,形制的單一或多元,也建構了精彩紛呈的台灣餐桌陶瓷食器風景。縱覽台灣近現代陶瓷食器的流轉,餐桌上的陶瓷杯碗盤碟不再只是盛裝食物的器皿,更是襯托料理、容受陶藝家與使用者心意的載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