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陳澄波,嘉義街中心,1934 如果您曾經到過嘉義市中心的圓環噴水池附近,陳澄波1934年的油畫作品《嘉義街中心》,想必會讓您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幅畫描繪的是嘉義市中心圓環噴泉四周的景象,精心鋪陳的畫面,除了位於視覺焦點的噴泉,畫面兩旁的電線桿、商店招牌,以及點綴其中的人物,例如親子、攤商、動物等,保留了當時日常生活的一景。來到數十年過後的今日,市中心噴泉仍在,熱鬧依舊,然而四周的樹木已被急馳而過的汽車取代,此時再回望畫裡保留著的舊日氛圍,那摻雜著悠閒的勃勃生氣,令人嚮往不已。 畫家獨特的眼光帶著我們透過視覺,感受一個不曾經歷的時空,認識如陳澄波這般以寫生為主要創作方法、留下許多臺灣舊日景象的畫家,不僅是美感的啟發,也得以親近臺灣的鄉土與歷史。一年前初次造訪嘉義市中心後,與數位文化中心的同事為了展開「從北緯23.5°出發:陳澄波」主題網站的前置作業,初次遇見中研院臺史所、嘉義市文化局、以及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合作的「陳澄波畫作與文書數位典藏」,想的一直是如何將那個時代的故事融入網站的設計裡。 出生於嘉義的陳澄波(1895-1947)是臺灣知名度最高的前輩畫家之一,他屬於早期留學日本的臺灣畫家,1926年尚於日本東京美術學校求學時,即以《嘉義街外》入選日本官辦的帝國美術學院展覽會(帝展),成為臺灣第一位以油畫入選帝展的畫家,1929年自同校研究科畢業後受邀至上海新華藝專教書,並參與當地的畫壇活動,1933年後因中日關係緊張返台,至1947受二二八事件牽連,結束了他短暫而精彩的一生。 陳澄波身後留下了許多的畫作與文書檔案,包括油畫、水彩、膠彩、水墨、素描、書法等各種媒材的作品,以及許多的書信、手稿、照片、剪報、以及明信片與圖書等個人收藏。這批資料豐富且具多樣性,是研究陳澄波及臺灣美術發展不可或缺的材料,目前正由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協助檔案數位化與資料庫建置,而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在今年推出了中英雙語的主題網站「從北緯23.5°出發:陳澄波」,則是以資料的推廣為目的,以陳澄波先生的個人生平、藝術成就、環境變遷、社會關係等四大面向為主軸,以十個主題串連他的人生故事,分別是:人生大事篇、畫作精選篇、帝展篇、家庭篇、日本篇、嘉義篇、上海篇、寫生旅行篇、畫友篇、畫壇組織篇。每個主題各附簡介短文一則,從檔案中挑選相關內容,搭配內容描述與時空資訊來做介紹。 網站首頁的元素,包括畫家的照片、背景的畫作、圓章與下方的皮箱,皆來自此批數位典藏的內容(參見圖2),點選語言按鈕進入後,可以看到一字排開的十個主題,雖然各個篇章沒有絕對的次序,但建議初次到訪的使用者從「人生大事」篇開始,依次從其個人生平讀到社會關係,能夠更有系統地認識這位藝術家豐富的生活面向。進入「人生大事篇」後,可以先從點選上方「關於」按鈕閱讀篇章引文開始,再點選互動年表上的左右按鈕或拖拉下方的捲軸,快速瀏覽陳澄波一生重要的經歷。這裡展示了陳澄波的許多證書、名片、一些重要畫作、與親朋好友們的合照等(參見圖3)。 圖3:透過圖文併陳的互動式時間軸探索陳澄波先生重要的人生經歷 接著,建議您點選時間軸上方「其他篇章」的按鈕,透過快速選單進入「畫作精選篇」,瀏覽他在四個時期的46幅重要作品。每一幅畫作都可以再點選進入它們的詳細說明頁瀏覽大圖,以及畫作的解說。作品頁下方的地圖與時間軸可瀏覽畫作描繪的地理位置,以及畫作創作前後畫家個人、臺灣史與臺灣美術史上的重要事件,透過這些線索更能感受到畫家是在什麼樣的時代與環境背景下,完成他的作品(參見圖4)。 圖4:畫作描述頁可參照時空資訊,點選詳細介紹閱讀畫作解說 第三個篇章是「帝展篇」,這是由於「帝展入選」是意味著陳澄波受到畫壇認可的第一個重要的事件,所以特別獨立一章來呈現。這裡展示了陳澄波本人入選帝展的相關畫作、簡報、以及畫友師長恭喜他入選帝展的書信往來。右下角的帝展明信片,則可看到陳澄波所收集的第1至15屆帝展(1919-1934)的美術明信片,瞭解當時這個重要官辦美展的概況(參見圖5)。 圖5:陳澄波收藏有第1至15屆帝展美術明信片 接下來的「家庭篇」,展示了陳澄波與家人的家書以及家人的畫像。第五至八篇是以陳澄波的遷移足跡較為相關,分別是以陳澄波在日本、嘉義、上海、以及臺灣各地進行寫生旅行所創作的畫作為主,同時附上他在各時期相關的書信與照片。其中陳澄波在嘉義的畫作相當多,因此「嘉義篇」是以嘉義舊地圖來呈現陳澄波的作畫地點,而陳澄波於上海時期的創作主題則顯得最為豐富,除了在西湖等許多風景名勝寫生,留下許多風景作品,此時期也有如《戰災(商務印書館側)》這般描寫一二八事件之後斷垣殘壁的景象,以及一系列小幅的淡彩速寫(參見圖6~8)。 | | | 圖6:嘉義篇運用是嘉義 | 圖7:陳澄波,《戰災(商務印書館側)》,1933 | 圖8:陳澄波,《立姿裸女(56)》,約1929-1933 | 最後兩個篇章與陳澄波的社會關係比較相關,這些也都是影響畫家創作觀念與態度的線索。進入「畫友篇」,首先顯示的是與陳澄波關係較為密切的朋友、同事、師生,點選草綠色節點,可以進一步詳讀他們各自的介紹、欣賞他們的作品,也可以比較他們與陳澄波作品的不同。如果想進一步瞭解,可以再點選左上角的「顯示全部」按鈕,便會顯示這15人各自延伸出來的人際網絡,透過這張錯綜複雜的網絡關係圖,可以稍微一窺當時畫壇繁貌豐富的景象。而「畫壇組織篇」顯示了八個與陳澄波相關的畫壇組織,其中不乏許多重要的組織,例如1926年成立的「七星畫壇」是第一個由臺灣人組成的畫會,而決瀾社也是上海早期重要的油畫團體。八個組織以圓圈大小顯示參與者數量,點選「參與人物」可以透過畫會的參與者,看到這些畫會之間的關聯。 圖9:錯綜複雜的畫壇人際網絡讓我們一窺當時一部份的畫壇風景 除了前面介紹的這十個主題裡的部分內容,我們在網站裡還埋了許多有趣且實用的設計,這裡就先賣個關子,希望各位讀者能夠親自進到網站裡,保留一點時間給一名畫家與一個時代,相信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