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台灣原住民以分離式的經箱、幾根木棒和背帶組成的織機織布,機具簡單,使用上卻相當靈活。織女整經後,以木棒設定提經的規則;織布時,席地用雙腳和腰背的力量均勻地控制著每根經線的張力,然後一手提起木(綜)棒,將部分的經線提起,等穿過緯梭後,雙手緊握著刀棒,將緯線重重地打入織口中。從思考結構、紋樣和設定提綜的前置作業,一直到靠著全身協調的動作來完成一件織物,整個織布過程完美展現了原住民的智慧與堅強的耐力。 〔提經、提綜:提綜是指用織機織布時,抬高綜片來提起經線,原住民織機則以木棒來提經。兩種織機不同,但都是指提起經線。〕 | | 圖1. 張才.織布中的雅美(達悟)族婦人 | 圖2. 張才.使用織布機的雅美(達悟)女子之二 | 達悟族居住在台灣東南外海的蘭嶼島上,當地屬於熱帶地區,氣候溫和,終年潮溼多雨。對統治者來說,蘭嶼屬於邊陲地區,因而在日治時代,當台灣的原住民普遍遭到禁織時,達悟族人仍能延續自己的傳統織布和生活方式。2009 年筆者與日本學者們一起到蘭嶼作田野調查時,見到幾位年長的達悟族婦女仍然使用傳統的背帶式織機,而在那前後幾年期間,我們在台灣本島所見到的其他族群幾乎都已改用進口的多臂織機、踏板織機和小巧的織帶機在織布。達悟族的傳統織布機不像泰雅族使用厚重的木頭經箱,而是直接將經線的一端穿過經棍後,傾斜地拉高,固定在織女前方的牆面上。達悟族的織布機和菲律賓 Tinguian 族的相似,過去也同樣使用 T字形的踩桿,只是菲律賓部落的織機在提棒的前方,另外裝上了一個竹筘,台灣原住民各族的織機普遍都沒有使用這種可以控制經線密度和布寬的裝置,而是直接憑著目測和經驗來作調整。 | 圖3. 黃國賓.達悟族織機(2009年。筆者提供) | 達悟族早期的織布纖維是取自植物莖部韌皮質的落尾麻、瘤冠麻、異子麻和山苧麻等,當地野生的山苧麻多作釣魚使用,至於織布用的山苧麻則可能是購自台灣本島。自從達悟族與外界接觸後,開始使用外地的線材;六年前我們在蘭嶼所看到的線材已是工業製造的棉線和人造纖維,這種材質所織成的布與傳統的達悟族織布比較起來,無論在色澤和觸感上的感覺都不同,但因取得方便、價格便宜,似乎很難再回頭使用傳統費時製作的手工線材了。現代化學染的深藍色與漂白過的白色所織出的藍白條紋,其明暗對比較為強烈,不像自然染色的麻線,儘管藍靛色不夠飽和且有些微色差,但和米白色搭配下顯得自然柔和許多。在質感上,較高捻度的工業製線材是相當強韌的,在相同的織紋結構下,新布與舊布一樣厚實,但舊的織布可能因撚度不均,加上長期使用和多次泡水之後,粗質的麻纖維也會有破損的情況,但儘管破舊,這種天然的手工織物都承載著曾經陪伴達悟族人一起生活的回憶,其人文價值也在於此。 | 圖4. 達悟族的傳統舊織布(筆者攝) | 達悟族不論是衣服、披肩、裙子或是丁字褲,主要都是以其最經典的藍白條紋織布來做成。整經的長度是依據所要完成的織物用途來計算。男士的衣服是兩片對稱的長條織布對摺後,在後背及兩側腋下縫合做成的短袖方衣,女生的披肩和裙子則是分別以四片和三片同尺寸的長條織布,以長邊相互靠合後,接縫成一塊較大的布。另外,男生穿的丁字褲是直接以一條窄長形的織布纏繞下體來保護身體。 | | 圖5. 蕃衣布(男子無袖短衣)。 | 圖6. 丁字帶(丁字帶)。 | | | | | 圖7. 女子短裙。 | 圖8. 董森永.盛裝的達悟婦女(3)。 | 達悟族織布所運用的織紋看似單純,但有十幾種變化,主要的結構有平紋、 三枚斜紋、平紋與斜紋的變化組織、平紋與浮長的混合,以及平紋與斜紋混合的圖案組織(圖9)。不論和台灣其他各族或是和泰國、海南島等東南亞地區的傳統織布比較起來,達悟族的織物顯得樸素許多,不但色彩少且沒有變化多端的紋樣裝飾。達悟族也是唯一很少使用顯緯夾織來做布面裝飾的,其藍色的小菱格紋僅以白色的經線和藍色的緯線,藉著提綜的變化直接織出;這樣單純的圖案設計卻造就了達悟族在織紋結構上有更深入的思考,而織紋的組合應用也正是該族的技術強項。使用背帶式織機織基礎的平紋與斜紋只需要二至三根的木棒來作提綜,當織紋結構的變化愈多時,所需要的木棒數量也會跟著增加,達悟族織機所安裝的木棒提綜就有好幾根,織女必須思考每根木棒的挑經設定與放置的前後順序,而這就是一道複雜的數學題目了,倘若無法解決木棒的問題或是設定出錯,則有些經線就會因被卡住而無法被提起來穿緯。總之,織紋創意與織做技術是息息相關的,當第一個創造者經過深度思考所建立的知識沒有用文字或圖表記錄下來時,後面的學習者只能照著傳承者的口述和動作去模仿織布的整個過程,但這樣的學習方式 並沒有被深度紮根,故時日一久,沒有繼續織做的話,技術就容易因遺忘和不知所以然而產生斷層,這也是台灣原住民一些高階的織布技術失傳的原因,幸好在蘭嶼還有幾位年長的婦女仍然保留達悟族的傳統織布技術,但究竟保留了多少比例的技術是個未知數。 〔顯緯夾織:夾織是梭織表現圖案的一種技法;在上、下兩條緯線之間,夾入額外的彩色緯線(extra weft)來顯示圖紋,筆者稱之為顯緯夾織。〕 | 圖9. 每一直欄代表一條經線、一橫列代表一條緯線。 「X」符號代表當經和緯交錯時,經線在緯線上面;空白表示緯線在經線上面。(筆者提供) | | | 圖10. 達悟族織機上有多根木棒提綜(筆者攝) | 達悟族的藍色的小菱格紋是最經典且讓人印象深刻的織布特色,一般人乍看下會覺得圖形簡單,其實它的織紋結構比起一般的斜紋菱形織法更為複雜與厚實。達悟族織布在每個小菱形的單位圖案中,都有肉眼看不見,但高達 20 次緊密交錯的平紋結構藏在其中,由於織物密度頗高,故這種小菱格紋的外表堅實得有如曬乾的魚皮,而背面則是緊密的藍色緯浮;我在作分析觀察時,細針並不容易穿透。另外,達悟族的織布上還有白色的凹凸橫條紋裝飾,我們在布農族傳統的衣服上也可以看到這種含蓄的裝飾效果,一般是在衣服的下擺處,往上約五公分的 地方織出幾道素色的凹凸橫條,它是應用正與反的兩種斜紋搭配在一起,使之自然形成的凹凸線條,但聰明的達悟族人將這種特色發揮得更加深入,利用一些浮長的變化,創造了若隱若現的菱形或山形曲折紋的凹凸紋飾,這種類似浮雕線條的幾何紋飾在世界原住民的織物中也是絕無僅有的。 〔緯浮:指未與經線交錯的橫向浮線。〕 | 圖11. 筆者試織達悟族織布(正面。筆者攝) | | | 圖12. 上衣(男子無袖短衣)。 圖片來源:典藏台灣 | 達悟族婦女是以反面朝上來織布的,等織完全布後再翻轉過來使用。由於藍色的小菱格紋與白色的凹凸紋的織紋結構完全不同,兩個部分並無法共用同一組的提綜,也就是說當織完藍色的小菱格紋之後,必須更換提綜的設定,才有辦法繼續往下織白色的凹凸紋;等完成白色的凹凸紋之後,又要回頭重新設定小菱格紋的提綜。不知是否是因為更換木棒很麻煩的原因,我發現一般達悟族的織布只有在前後兩端的第一排白色條紋的部分有做較複雜的凹凸紋飾,其餘中間的白色條紋都是平面的斜紋或是變化平紋,而這種較單純的織紋是可以與小菱格紋共用一組提綜的。最初研究達悟族的織布時,遇到上述的問題(兩種織紋結構不同),的確帶來很大的困擾,因我無法在多臂織機上,中途更換穿綜,故只能先織完藍色的小菱格紋之後將經線剪斷,等重新設定、穿好綜後再織白色的凹凸紋飾。這個問題一直等隔了數年之後才找到轉換技術,終於可以用多臂織機一體成形地織出達悟族的經典藍白條紋布。 達悟族織布特色所呈現的是粗獷、含蓄、不添加多餘裝飾的樸實風格。達悟族人在質樸、堅毅的外表下卻蘊藏著深度的智慧,就像那獨特的織布一樣,雖不醒目但值得讓人細細地品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