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僻靜的鄉間,空氣中隱隱有鑼鼓聲,震動著空氣。廟埕前,師傅、年輕人聚集,擺弄著槍棍,一遍又一遍地演練。《入陣》的影片循序漸進地表達西港陣頭操演,記錄臺灣傳統宗教的在地精神。
《西港陣開始》-臺灣的傳統陣頭,現今已成為因應風俗、信仰而存在的組織,在這樣的狀態下,卻是觀察民間藝術最好的載體。因其能在祭典儀式上肩負著若干宗教性的任務,亦能由陣頭文化,看出當地庶民百姓移居發展開拓史。 臺灣宗教文化數位平臺於2014年8月起著手開始以數位典藏方式整理與數位化臺灣重要的宗教文獻與影像資料,初始,先以臺灣民間信仰為主,其中一項是透過攝錄影蒐集田野資料,同時也經由合作關係建置相關資料。隨著現代科技的興起,人手一手機與相機的時代來臨,雖然隨處可見大家拿起手機與相機拍攝,發佈於網站或是社交軟體上,但多數是零碎與非系統的。所以平臺影像記錄的第一個目的,即是透過專題與長期的調查訪問,揭示臺灣宗教如何透過人們的熱情與活力投射在儀式、陣頭上,展現臺灣宗教的特色。訪談現場參與的人們,藉由對話讓一般觀眾得以進一步瞭解宗教儀式的內涵。 【2015 歸仁仁壽宮乙未科五朝王醮】圖 | 劉家豪 而數位平臺除各式文獻之外,靜態與動態的影像也是資料收集與建置的重點,我們收集不同世代的影像,包含眾多前輩研究者提供的影像資料,都為當時留下珍貴的檔案紀錄。所以平臺主動拍攝記錄的另一個重要意義,即是為當代留下相關的紀錄與記憶,尤其是可作為後續學術運用的資料,繼承中研院眾多前輩學者的優良傳統。
平臺的記錄與拍攝,除具有學術應用之外,也必須兼顧美學與後續影像製作之用,所以專案進行都是長時間與全面的拍攝,本階段以臺灣民間信仰儀式為主,都是週期性長及冗漫等待地拍攝。以2014年底的馬鳴山五年大科拍攝,主要拍攝期多達一個月,每天都在大約凌晨三、四點開始到晚間結束,每天拍攝都長達二十小時以上。2015年的西港香為整體記錄,年初導演與記錄同仁已經進駐西港,臺北辦公室同仁則是每週六、日支援拍攝,拍攝期長達三個月,香科拍攝期一週的時間,也是長達二十個小時的記錄時間;另本平臺難得與王李子峰先生合作,徵集清代王府禮儀紀錄文本以及老照片,為全臺王爺信仰中罕見且珍貴之史料。
【2015 歸仁仁壽宮乙未科五朝王醮-點艙】 二十年的期待,如花火一般燦爛。 文 | 臺灣宗教文化數位平臺小組 圖 | 劉家豪 所以記錄影像的工作小組,當然不能以一般的工作模式來觀察,工作時間超時,除是因為記錄工作所需之外,也帶著「讓幕後英雄被看見」的使命,因為長期民間信仰都是宮廟主事者在幕前被關注,大家常看見幕前的光鮮亮麗,不見背後的辛苦過程。所以拍攝的工作,主要除達成讓大家認識臺灣宗教以及收集學術資料外,更著重於讓大家知道背後的情況。例如今年拍攝西港刈香眾多陣頭的練習過程,以及在刈香時,不管烈日或大雨都要上場,只為榮耀自己的社區與信仰。如何讓幕後的故事被看見,傳達社會的關心,建立社區的榮譽感,這樣超時的工作,常常在影片播映時,得到滿滿的回饋。例如馬鳴山鎮安宮的委員說:「透過我們的鏡頭,才真正知道原來有那麼多故事。」而一位反對自己父母投入廟宇事務的女兒,透過我們的影像,瞭解父母的堅持,不只是信仰,更有將文化傳承與社區榮譽的使命,從不理解轉而支持,這些回饋都是成員走下去的動力。
【2015乙未香科西港刈香】攝影 | 劉懷仁 當然這樣的拍攝,還需要其他單位與個人支持與協助,公部門資源有限,長期記錄臺灣民間信仰儀式,需要龐大的物力與人力,除在地的支持外,深根多年記錄臺灣文化影像的臺灣淡南民俗文化研究會、大甲媽祖教師研習團等單位,不間斷提供各項器材與資源的支持,以及眾多的田野先進與伙伴,大家不計一切,協助與投入記錄工作,在初期成立,就能在於平臺上累積了大量的資料,這些伙伴的支持與付出是很重要的助力與推力。
【2015 小琉球三隆宮乙未正科迎王平安祭典-遶境】攝影 | 劉懷仁
除影像記錄資料外,平臺也致力於收集各項宗教資料,其中因為基於行業機密,較少願意提供典藏的宗教文書資料,透過漫長遊說,眾多道壇表達合作意願,其中以府城獲施元興先生提供家族所藏清代科儀本進行數位典藏,除了其為臺南府城重要的道壇;臺南有幾間道壇相當多的老資料被外國學者徵集而攜帶到國外,造成後續學者研究的不便。施家所提供的資料剛好補足此空白。而李豐楙教授為國內少數有道士身分之學者,持續性記錄道教科儀與各式民間宗教,本次提供兩萬多張影像,為三十年來在臺灣田野調查成果,除學術研究有極大貢獻外,眾多老影像,更可看見時代變遷,李豐楙教授的無私貢獻,也鼓勵了眾多學術前輩,陸續洽談合作事宜。現代人與傳統宗教儀式之間的關係,可能較以往更加疏遠、但藉由宗教研究數位人文學研究工具的開發,希望建立其間的連結。目前開發「神之路關:臺灣遶境即時定位平臺」APP,可以快速掌握繞境的位置與路線,除提供宮廟人員與信徒掌握相關資訊,也可以讓有心記錄的民眾,不會因為無法取得相關資訊,而卻步不前,而其收集的訊息,更可提供學術研究。而宗教研究數位人文學研究工具未來也將朝向多元化,除資料庫的活化與運用外,將因應各式行動載具的發展,強化相關運用,也開發與釋放相關研究工具,讓一般民眾使用,並回饋相關數據,成為大數據庫,有利於後續民眾運用與研究。
【2015 歸仁仁壽宮乙未科五朝王醮-普度】: 二十年的期待,如花火一般燦爛。 文/臺灣宗教文化數位平臺小組 攝影 | 劉懷仁 宗教不只是信仰,更包含眾多的智慧與文化結晶,人們要認識臺灣文化,可從臺灣神秘、華麗的宗教饗宴開始,透過臺灣宗教文化數位平臺,讓我們一同認識神明賜予的饗宴,與我們共同分享信仰文化之美,各式各樣的儀式,琳瑯滿目的陣頭,搭配著臺灣人民的熱情與虔誠,讓我們一同在網路上歡聚,攜手走向土地上的真實體驗。
【2015 小琉球三隆宮乙未正科迎王平安祭典-請王】攝影 | 空拍小組 |